
宗炳(375-443 )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人,生活在晋末刘宋时代,为庐山慧远法师创办的净土[莲社]中[十八高贤]之一。
宗炳善於讲论佛学,他的佛教思想也受到慧远的影响。《明佛论》(又名《神不灭论》)是他阐明佛教理论的代表作品,书中主要论述了神不灭和三教合一的观点。宗炳生活的时代,思想界正流行关於形神、因果的辩论,慧远和尚站在佛教的立场力主神不灭论,以说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这一说法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疑惑和反对,宗炳起而维护以慧远法师为代表的神不灭论。
在《明佛论》中,宗炳首先阐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他认为佛教《包五典之德》,《含老庄之虚》,心怀世界,磅礴万物,至深至大;而中国传统思想皆只是偏於一曲,或只讲人伦物理,或只讲天道自然。[明於礼义者则暗於知人心,宁知佛心乎?]所以以世俗之常见来观察佛教的至理,直如[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而已。
他指出,世俗的愚妄,首在於不知形神的区别。他认为神与形是不同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矣]。神是妙物、遍在的,万物都有其神。神与形合,但神非形作,合不同灭。他譬如说∶[山水之神灵虽托岩流,然而山崩川竭,山水之神灵则不与俱亡矣]。宗炳在这里不仅没有认识到精神乃形体的属性和作用,而且也把[神妙]与[神灵]混同了。宗炳又引经据典,从三教合一的角度论证他的神不灭论,他指出,儒、道两家先圣都讲到过神不灭,比如《易经》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皆是明於形神不同,并不同灭的道理。他还指出儒家先圣人所以提倡祭祀祖先,也是因为神灵不灭的道理。宗炳在《明佛论》中说过儒、释、道[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这种[三教一致]说是当时僧侣许多人士所共同承认的;至於认为三教的一致也表现在[神不灭],认为传统的祭祀祖先和[阴阳之不测]都是肯定神不灭,则是对儒、道二家思想的一种支解。
宗炳一生好游观山水,不论远近,他都要前往登临,晚年因病居於江陵,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叹不已。然而他将平生所游之地用他的画笔绘於室内的墙上,虽然足不出户,却也似置身於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不减当年。六十九岁时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