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民间文学很丰富。在旧中国,有抄本或刻本传奇的民间文学作品都用诗歌体裁写成,包括史诗和教程,多数是供诵读的,至于可以依声录谱的歌谣,其中,有引吭高歌,响遏行云的《所地山歌》,也有低吟轻唱缠绵缱绻的《幺表妹》,种类繁多,情调各异,何其芳同志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此外,彝族地区还有一种“说词”即《克智》,它是富于幻想、词语夸张,题材广泛的散文诗,在婚丧嫁娶的仪礼上,宾客酒酣之时辄以这种说词互相问答,气氛非常热烈,对答不上者要当众认输。在这种场合,真是“不学诗,无以言”。
诗歌起源于民间,民间不只有被誉为“天籁的”真挚感人,色彩缤纷的诗歌杰作,也有它自己的诗学。这种诗学,是依口耳传授而存在。彝族具有丰富的文学遗产。已知的著名诗歌,属于创作史诗有《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勒俄特依》、《淡水纪》、《彝族史诗》等,属于叙事诗一类有《漏卧鲁沟的婚礼》、《阿诗玛》、《雪峨养山雀》、《赛玻嫫》、《放鹅类记》等 40多部。属于长篇抒情诗一类有《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
纵观彝族民间文学这块横亘古今的土地,《勒俄特依》、《梅葛》、《阿细的先基》和《查姆》四大史诗,像四座巍然耸立的高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和《逃到甜蜜的地方》四首叙事、抒情诗,如四条奔腾的大河,激越深远。由于彝族分散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各地区、各支系的民间文学,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总的看来,却又有着某些共同的审美倾向。为数众多的彝族民间文学,集中地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与自然斗争的主题,这个主题以记载了远古神话的四大史诗为发端;延伸在所有民间文学之中。二是以社会斗争为主题。以四大抒情、叙事诗为代表。这些作品,既是对彝族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又是彝族人民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凝聚和表现。
彝族民间文学中所表现出的美丑标准,集中在劳动、勇敢和智慧三个方面。在彝族先民看来,勤劳能干是美好的,好吃懒做是丑的;勇敢、无畏是美的,贪生怕死是丑的;智慧是美的,愚蠢无知是丑的。以“能”、“勇”、“智”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和美学标准,在彝族民间文学中一直贯穿着、发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