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古属冀州,春秋为晋邑,曾是“辽宋旧分野,燕赵古战场,”明清为辅之地,民国归直隶省管辖,现属河北省衡水地区,武强历来以农耕为主,民风纯朴,崇侠尚义,自古多慷慨悲之士,向来以盛产年画著称,历史上年产量最高达一亿对开印张左右。行销大半个中国,大江南北,黄河两岩几乎都张贴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产生于冀中平原的一种纯粹的乡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间,多来年未见诸于经传,文人多以粗俗鄙浅而漠然视之,然其在民间却多年生长、发展,每个时期都有其茁壮向上的力量,淳朴的农民艺人在年画中也溶入了自己出世或入世的人生态度。
    武强在历史上曾属深州,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文书院刊印的《深州风土志》上说:“武强地脊人贫,物力稍绌,民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                   地处海河水系的武强,历史上黄河曾在这里经过,由滹沱河入海。滹沱河自古为害,河无定身,南北游移,“南至衡(水),北至(安)平,”武强夹在当中,为大涝之年河水汇集之所,河水泛滥,淹没村庄,冲毁良田,春旱秋涝,多是歉收之年,所以地脊人贫。然此地由于洪水成灾,多产芦苇,芦苇为优良的造纸原料,且各类染色用的槐黄、靛蓝等颜料的原材料及刻版用杜木也多产于此,因而为年画生产提供了条件。此地区以画补农,入市鬻售,“历来为该县商业之一大家”(民国二年重修《武强县志》)。                  武强亦为当时之水陆码头,交通甚便。《深州风土志》对年画的运输有以下记载:“小范濒滏水,北贾天津,南达邢磁,绾毂津要,贺氏居近小范,颇收其委输,以此富盖一县”。小范原为武强一个古镇,交通方便,尤以水路更为便利,北贾天津,南达邢台、磁州、洛州,与山东、山西、河南相接壤,在旱路方面,武强是座平原古城,位于沧石路畔,经过沧州可通往东北。西面经石家庄、井陉口,通往山西、陕西。其东10余公里处有一富庄驿,为古老驿站,此处为南北交通之要路,可北直京城,南至豫鲁,为武强年画的运行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武强年画当始于元初。因时代久远又兼年画即买即贴的特点,至今已鲜有遗存。唯一发现一件《盘古至今历代帝王全图》,从标题与画面对照分析,其原版当是刻于元代初年,图中最后一位皇帝为元太祖,至今当为至元初,以此推测,此画印制于元代初年,当为无疑的。                  至明朝建立之初,河北大地传有“燕王扫北”一说,战乱纷起,百姓流离失所,村庄十不存一。燕王朱棣夺取王位后,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开始大量移民,来自江浙、安徽等到地移民经山西洪洞移向武强,促进了画业的发展。现居武强的年画从业者的祖先是由何处迁来,已不可考,但为移民则确定无疑,移民中当有从事年画的画工,其工艺也随之传到武强,是成祖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移民政策,使中原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其父朱元璋一样,他崇佛信道,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一时间,神马盛行民间,且关羽的画像和忠义故事此时也成为武强年画中的重要内容。武强自古多天灾、战乱,白骨见日,坟茔遍野,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都归为鬼神所为。为驱邪攘魅,多敬事鬼神,这也是神马盛行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还有明代制作《凶年图》12幅:“盖万历年间文生于君时所制也,为图十二,绘万历二十七、八、九三载岁饥情状,一虫灾,二流民,三乞食,四卖女,五弃子,六抢街,七刮树食糠,八服毒自缢,九盗贼,十次年正月东街卖人肉,十一二月瘟疫,十二逃亡。前有自序,道荒年之状。”可惜现在只有记载,画版皆已无存了。                  武强年画发展至康熙、雍正年间更为兴盛,一直到晚清,在武强南关开业有字号的画店已达144家。最著名的是宁泰、泰兴、天玉和、万兴隆,号称四大家,各家有印画案子50台左右,常年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