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横展竖张巧卷轴        中国画一般是卷轴式的,这种卷轴样式,是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决定的。中国画的目的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是通过笔墨寄情尽抒胸臆。画家往往只作山水的一个局部,花果的一枝一实,人物则处在空白之中,所有那些未画上去的,都留给观众用想象充填。“计白当黑”说明空白也是画的内容。所以卷轴的上下左右也都留有空白,这空白是画中空白的延续,也是供欣赏者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不及油画写实,但有一种胜于油画的“写实”手法,这就是利用卷轴展开景观。比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高不过25厘米左右,长却5米有余,将北宋都城汴梁城里城外的热闹场景尽收笔端。从城外田间村头一直画到市中繁华街区,这样宏大的场面,若用油画表现就难以胜任,卷轴式的中国画则可收之。欣赏时可边展边看,也可以先铺齐整,边走边看,眼移景移,移中见动,变化万端,如亲临其境。
   横卷如此,立轴亦然。中国画的透视被称为“散点透视”,即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点透视限制。山水画诀中有“三远”法,即讲作画可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方式经营山水树石形象,左右远近的景物可并入画中,从山脚到山巅乃至云际可容一轴。
   二 线造万象墨生辉
   用线条造型,使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写意而非写实。因为线条本身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表达的不是肖似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情绪。线的长短、缓急、粗细、柔刚、顺折等,都传达出不同的感觉。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皴擦出体积。例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能表现延绵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可表现峻峭的峰峦。 自然界本有丰富的色彩,但中国画以墨代色,称墨为“墨色”。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墨分五色”方法,即用浓淡变化的墨色造就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致使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写绿荷,墨色能露满纸清气。许多画家还使用“破墨”法,使墨色多变而富有奇韵,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在破墨的基础上又有“泼墨”,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倾墨,任墨在绢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不可重复的新意。所以,线与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
   三 诗书画印合一体
   这是中国画完美的情境。有的作品仅有寥寥数笔,形象似简练粗率,但却在画幅中题了不少字;有的半幅是诗,半幅是画;更有许多历代名画在流传中被不断添上印章和题跋。画中的诗文或是对景物的吟咏;或是对作画心境的记录;或是以画赠友的酬唱。总之,是画家对人生的看法与心态的披露。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画论称之为“补画”,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处,而是形成书画浑然的面貌。许多画家的书法风格与其画的风格相近,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意韵。
   西方画家完成作品后仅在画的一角签名,中国画家则在画上盖章。印章的意义不完全在于留名,印的内容除了名号以外,往往是格言和画家的心语,与画的内容相映,在形式上也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通幅水墨上,一方红印章与墨色对比,十分醒目,印章的大小、多少、位置都为着使画更完美,因而,有“印章虽小压千斤”之说.
   诗书画印共一体的样式不是中国画产生之初就有的。唐代以前画家很少落款,也少题诗写字。到宋代初期,还很少有画家留名于画上的,有的仅将姓名写在暗处。北宋末年后,画家开始在画上题诗落款,在元、明、清几代遂成风气。究其原因,是因为宋代以后的中国画以“文人画”为主流。画家首先是文人,出自书香门第,或任各级官吏,他们作画的目的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才思和情感,发挥出自己多方面才能。因而,他们将多方面的修养都体现在画上,使作品给人以宽阔的艺术想象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