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美术常识>>>国画常识>>>中国画的墨法
 
 文章   发布文章 >>>
中国画的墨法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6年09月27日 20时05分25秒   来源: 翰网   部落主人: 天山云客整理 打印】【纠错
   笔法都要通过墨来实现,笔与墨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画面。处理笔与墨的关系、墨与色的关系是中国画各种技法中的关键问题。北宋韩拙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概括了用笔用墨的基本关系,但不能断解其意。因为笔也可分阴阳,墨亦能立其形。

   笔与墨之间,水是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墨的浓、淡、干、湿都是由笔与墨的含水量多少来决定的。浓墨、稠墨含水量少,淡墨、清墨含水量多,笔的含水量多少,也影响墨色的干湿效果。

   前一节对各种皴法和积墨、破墨、泼墨都作过介绍,下面讲墨法的规律和效果,用墨的格调和笔墨结构。

   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冷暖关系,都是按照一定节奏韵律而变化的。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变化合理,画面就会有优美的韵律,由于画家自我情绪的变化和画家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也不相同。

   “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画家作画前基本上已经确定在何处留白,何处落墨。画面黑白关系的处理,就是画面整体结构的处理,留白部分并非是空白而是画面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如画瀑布、流水,不是用色染出来的,而是故意留出来表现白色的部分,这就是“计白当黑”。古人画山水不强调光影、倒影,甚至画水也不用笔着墨,只留一片白纸,便可使人有水云茫茫之感。画面留白处理是否恰当,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虚实、节奏、韵律等诸多方面。

    用墨要强调浓淡相宜,计白当黑主要讲究留白,而浓淡关系则主要讲究黑处的墨色变化。浓处要集中不分散,注意大块的变化,而淡处也要有少许浓墨与大块浓墨相呼应。墨色的浓淡可以表现远近关系,还可以用浓墨表现物体的凹凸。

    浓淡表现墨色的层次,而枯湿关系是墨色的质感变化,如果只有浓淡变化而无枯湿变化,画面就显得柔中无刚,平静而缺乏生气。润无枯则不润,枯无润则不枯,这就是墨法中讲究的“枯湿相生”。

    在用笔用墨上,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点,作品的格调与画家的学养、胸襟、情操审美观和技能的掌握是分不开的。如吴昌硕、潘天寿、朱屺瞻等绘画大师下笔气势博大,墨色苍劲、古朴,属于格调雄浑的画家。笔墨超凡脱俗,流畅自如,不拘一格,时而柔情似水,时而刚坚如铁,情之所至任意挥洒,如清代石涛、八大等,属于野逸派画家。

    中国画的笔墨法形成的形式感和对意境的深入追求,将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而最有时代特征的是笔墨结构。笔墨结构不仅体现描绘对象的形体、动态、质感,还注入画家的气质、理想、性格、情感,既状物又抒情。不同时代的画家有不同的笔墨结构,而个人的笔墨结构又是个人风格构成的重要因素。

    初学者用墨要注意“惜墨如金”,要“翰不虚动,动必有由”,达到笔少而意多。因为用墨过多会淹没生动、优美的墨线,造成“墨多掩真”的后果。

上一篇 : 中国画的用色   下一篇 : 国画中的皴法
您是浏览 赵思涵 文章【中国画的墨法】的第 2944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相关文章
宁德婚嫁习俗——议婚、嫁娶等
赵人勤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心,善恶美丑的本源
图说书史—行书
江明君
白石老人画虾
根雕艺术的特点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春日寄语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热门文章国画常识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国画之八格、七候、六气、六要、四难、三...
南宗写山水之法:南宗抉秘
灶画--民间绘画遗产
汉代绘画的色彩观
执笔法和用笔用墨
工笔虎头的画法
近现代书画的作伪
 部落文章国画常识
宣纸的基本使用常识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工笔虎头的画法
国画的特殊技法有哪些
书画印章的用法
国画23种表现技法
中国画写意山水的设色法
国画技法之“没骨画法”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9040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