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028万港元拍出的郎世宁的绘画精品《秋林群鹿图》轴,可以算作其动物画的代表作。郎世宁以他擅长的欧洲画法,细腻地描绘了鹿群的形象,强调动物皮毛的质感和骨骼肌肉的解剖结构,同时又赋予群鹿活泼的动态;再加上鹿群出没于林间,有的现出全身,有的被树干遮挡,忽隐忽现,极富变化。树干亦采用明暗的画法,左侧受光、右侧背光,分明了然,树干的根部土坡上,还画出了影子,这些处理画面的手法,都体现了郎世宁的绘画特色。
郎世宁所画的动物,和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他从来不用连绵富有弹性的线条来描绘物象的轮廓,而是以细碎的小笔触来表达动物皮毛的质感。郎世宁还深谙动物的解剖结构,所以描绘的动物形象非常准确,而且富有立体感,和中国画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大相径庭,别有一番味道,很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除了绘画以外,在雍正时期,郎世宁还参与了园中欧洲风格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并为装饰殿堂楼阁绘制了大量图画,有西洋油画,也有在平面上表现深远效果的焦点透视画。在乾隆朝重修圆明园时,又主持了圆明园内西洋楼、海宴堂大水法等的设计营造,从那幅带有巍峨壮丽巴洛克风格的蓝图中,可以见到建筑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圆柱以及意大利式豪华富丽的螺旋形柱头装饰。
现代画史认为,康乾时代最为璀璨的中西合璧的宫廷绘画,是清朝绘画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而郎世宁正是主写这篇华章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是如何将西方写实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
郎世宁入朝时27岁,本欲将油画输入中国,但康熙虽赞许西洋画的写实技能,但不喜欢油画,认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他要求郎世宁学习中国画的意蕴。为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郎世宁如饥似渴地向当时的中国名家和皇宫收藏的大量古代名画学习。
在中国的日子里,他的画风一直在渐进变化,雍正年间的创作,更多展示了西洋绘画的写实艺术风貌。在1724年所绘为雍正祝寿的《嵩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画功底。此图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功底和明暗效果使图中物象具有比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郎世宁以严谨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整体具有的浓厚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确立了自己在宫廷画师中的地位。雍正常常对郎世宁的绘画进行品评,欣赏其写实风格。雍正还命令郎世宁等向其他宫廷画家传授西洋油画的技法,油画在宫廷流行一时。学者年希尧在郎世宁的帮助下,出版了首次在中国介绍西画焦点透视法的专著《视学》。到乾隆时期,郎世宁绘画技法更纯熟了,意味更足了,也更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这既是因为画家精进学习创造和受到乾隆的多次"指点",又因画家年龄和精力的关系而只画主要部分,由别人补绘次要部分。
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山水、花鸟、走兽、骏马等,笔下所绘景色生动,人物逼真,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和人物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三维立体感,又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工笔绘画和写真技艺的表现手法。由于郎世宁绘画成就很高,从其学画的甚多,有孙威风、永泰、张为邦、丁观鹏等,这些画家连同他们的老师郎世宁,在宫中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新颖别致的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当时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流派,并成为雍正、乾隆时代的宫廷绘画主流,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品位。他开创了一种新画法,可以生动地写景状物,自有独特的神韵。
郎世宁的工整华丽的院体画虽然在当时得到了皇帝及达官贵人的赏识,却也遭到后世文人的鄙薄,他们嘲笑这些绘画逃脱不了工匠画的嫌疑。随着中国近代文化向科学实证转型,院体画逐渐摆脱了这个恶名,更有学者认为,郎世宁作为一个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罕见的西方人,大大加速了中国传统画的写实取向,加重了为适应宫廷贵族装点居室之需而突出装饰性,风貌以精工细致、华丽典雅为主的院体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
郎世宁宫廷画赏析
洋画师眼里的中国皇妃
欧洲传教士画家所画的人物肖像画,在造型上都比较严谨,注重解剖结构,但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与欧洲画法有所区别。欧洲画家喜欢表现人物脸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传统的中国"写真"技艺,则要求被画者是不受光线变化常态下的相貌。从以上的清宫中国皇妃油画肖像上可以看到,欧洲画家来到中国后画风的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