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画科,是题材以宫室、楼台等建筑为描写对象,以舟车、人物、山水为点缀的一种山水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直尺),故得名。“界画”早在隋唐时期已成熟,如现存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描绘佛殿、楼阁等建筑物,就是应用界画手法绘成的。此后,历代都有以“界画”著称于画坛的名画家,如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金明池争标图》页等,均是很好的例证,这同时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社会风俗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很可贵的历史资料。元代以来,文人画盛行,“界画”遂不被重视,传统几乎中断。清代初期,寓居扬州的一些画家如李寅、颜峰、颜岳、袁江、袁耀等继承了这一画科,使它得以发扬光大。其中成就显著、为人称道者,有袁江、袁耀。
    京杭大运河的滔滔碧水,为扬州送来了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范仲崦等唐宋时期的名儒大家;古、文、水、绿、秀的城韵风貌,使扬州明清时代文化艺术发展更为兴盛。诗文宴集、戏曲演唱、园林馆阁的修建,古董字画的创作收藏,为全国之首。除清乾隆时期云集扬州、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众多画家外,扬州本土画家,走出运河之城闯荡首都画坛的也有不少。其中佼佼者,为号称“界画”领军人物的扬州籍宫廷画家袁江,其工笔画作,向为世人称颂。其中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沉香亭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袁江,字文涛,晚号岫泉,江苏江都人。清雍正年间宫廷专职画家,擅长以界画手法,描绘山水、楼阁,享誉一时。
    袁江活动于清康雍乾年间,他的师承画史无详细记载。谢稚柳先生认为:袁江出于李寅。从作品来分析,构图、用笔、用色等与李寅都很相似。李氏是扬州人,当时在扬州的12位“界画”名家均以他为师,而袁江前半生,曾在江浙一带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因此袁江受其影响是很合乎情理的。          袁江为清代界画高手,创作严谨工整,题材多描写古代宫苑,也擅长写意画,所作景物曲折有致。他的后半生,约清雍正年间,应聘到山西太原,为客居扬州蔚姓盐商作画多年,因此他存世的作品流散在北方者居多。         沉香亭,系唐代宫苑中之名亭,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游赏宴乐所在。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曾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名句。袁江所绘《沉香亭轴》,绢本,设色,纵197.5厘米,横121.2厘米,行书题:“沉香亭”,署款:“庚子壮月邗上袁江拟意”。图中,远景山峦起伏,近景宫墙内,殿堂与长廊相连,形成规模宏敞的庭院,葱茏苍翠的松、柳、柏树穿插错落有致,奇异玲珑的山石布置其间,盛开的桃花、玉兰花等有意点缀。活动于殿堂、亭阁、长廊之间的人物虽小,但身姿、神态细致生动。宫墙右侧,曲水萦绕,拱桥通向彼岸,水中有游艇,画面春意一片,生机盎然,构图严谨,景观开阔,笔法工写结合,远山水墨滋润,云雾蒙目龙,垂柳、殿宇掩映,景色幽深。近景庭院结构精巧,一丝不苟,颇富真实感,用墨设色不拘成法,建筑物以暖赭、石绿色为主,色调明快,艳丽醒目,风格独特。这一切足以说明作者具有高深的功力和艺术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