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论文赏读>>>经济论文>>>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
 
 文章   发布文章 >>>
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9年09月04日 18时07分24秒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部落主人: 张雪敏 打印】【纠错

  [摘要]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正是从制度创新入手,全面创新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制度创新
  
  我们的创新型国家战略正在全面展开。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创新战略,人们非常有必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创新和创新战略,高度重视制度发展,深刻认识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发达国家成功施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践,都与其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创新体制密切相关。科学理性的精神文化、发达的技术条件和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对宽松、民主和稳定的制度环境等,是创新型国家所共同具备的要素特征。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统。而制度、体制因素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一、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本文所讲的制度是广义的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规范化、秩序化过程及其结果、形态。好的制度发展本质上应当是诸多构造性要素以及上述各个关键领域各自独立发展并良性互动的过程。那些要素缺失、各领域相互掣肘的恶性的制度过程,则被称之为制度停滞或制度衰朽。

  作为上升过程的制度发展总是由创新来推动的。制度创新实际上是改革、调整既有制度,必要时重构新制度来适应新技术和新观念影响下深刻变革了的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技术创新、思想创新提供高端平台和现实基础。制度创新在发展中的地位非常关键,因为创新的思想和技术如果不能继之以制度上的巩固和支撑,被湮灭的可能就始终存在。
 
  古代中国就是这样,我们有很多卓越的发明创造由于封建制度的停滞和衰朽而窒息死亡,未能传世并成为进一步创新的基石。中国衰朽的封建制度下,政治伦理至上,它支配和吞没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领域,形成高度合一的畸形、“超稳定”的社会,理念创新多被视为政治威胁,技术发明都被视为奇技淫巧,来自领域之外的政治高压裹挟了经济与文化,使其不能够充分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价值原则来自我发展。

  我们借鉴和学习西方的创新型国家战略,引进和培育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时,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对社会生活的良好的组织和规范,或日优良、成熟的社会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与政治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多数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以及部分的社会结构与功能尚处于前现代阶段,一些陈旧的制度残余尚未完全消亡,诸多亟须规范的社会领域还存在制度的空白。凡此种种都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与质量上的,更是一种整体性的差距。这也同时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多地通过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来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事业的前进。否则,再多的资金投入、再多的政策扶持都不能从根本上与落后、僵化和残缺的制度安排相抗衡,都不能产生理想的技术创新成果。

  历史上封建陈腐的制度曾极大地钳制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努力,造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体的停滞和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迅速拉动了思想观念更新和科学技术革新。但是,由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洗礼,中国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还是传统的,加之苏联高度集权模式的长期影响,我们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祛除制约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弊端。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深刻变化,适宜创新的社会生态正在形成。但也应看到,中国的创新努力在受制于制度僵化和不适的同时,也受制于制度的缺失和不成熟。比如众所诟病的学术造假等现象,既与现有科研体制的弊病有关,也与外在的相关法律规范和内在的道德规范的缺失、不成熟密切关联。

  因此,在中国推行创新型国家战略,必须在加大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大力创新制度,以收标本兼治之效。没有制度创新所营建的良好的社会生态,没有对创新行为的卓越的组织和规范,国家投入创新领域的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最优配置,也不可能产出最高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全部领域,以及从思维、行为、制度和器物等全部层面上广泛、深入影响社会的现实力量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二是政府。市场始终在自发地生成秩序,政府则是在市场生成秩序的基础上自觉地生产秩序。市场、政府生产秩序带来特定制度环境的存续。传统中国社会里,市场力量微乎其微,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及其生成的政治瓶颈制约了社会整体的发展。为此,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以政治发展为突破,通过革命打破旧制度,或通过改革完善既有制度这么一种途径来展开的。

  革命是破坏性的,它通过在特定的时空内集中地释放能量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改革则不然,它是建设性和积累性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创新、反思和调适的过程才能最终使新的、合理的制度从根本上取代旧的、不合理的安排。1950年代前,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创新。经过波折,始于1979年的改革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主题。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为以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又从根本上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打开了制度的瓶颈。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生产,并且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国力。知识的生产和管理有其自身独到有的规律,具体体现为:1 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属于精神生产范畴,它从本质上讲是趋向自由的探索性活动,这就需要相对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和自由思考的氛围;2 知识创新不仅涉及认识领域人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实践领域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后者所形成的习惯、惯例、规范和制度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也可能遏制知识创新,关键在于是否让过多不相干的东西干扰认识活动;3 知识创新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条件下它可能超越社会发展的现实,对社会生活发生牵引作用,如果社会不能及时地认可、吸纳和适应它,它就会因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而停滞不前;4 知识创新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它是包括器物、行为、制度和理念在内的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近现代以来又表现为不同类型文化间交流和碰撞的结果。

  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直接目的,政党政府对知识生产和转化的组织与管理就必须有所突破。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就要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地引领和推动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正如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仅是科技体制改革那么单纯一样,领导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必须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人手,要结合社会发展宏观层面与创新主体微观角度通盘考虑。在这些综合的考虑中,一方面,是要继续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弊端,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创新。不仅要从政策上,而且要下决心从具体制度上清除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创新事业发展的种种阻碍,并营建有利于该事业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只有完成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才能尽量降低发展中的制度成本,才能将旧体制下原本被闲置或浪费的大量社会资源配置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去,投入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去。才能迅速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从而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创新型的民族、创新型的社会。

上一篇 :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警示   下一篇 :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设计的瑕疵
您是浏览 画香亭园 文章【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的第 5942 位网友!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相关文章
什么样的黑曜石值得收藏
徽州古建之美:精致的木雕
被故宫收藏的传统竹刻
赏石艺术中形式美与主题的关系
为什么说宋画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最高成就
什么手表值得收藏?
第四套人民币知识大全
手串的玩赏与收藏
道光瓷器的收藏与价值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部落主人 画香亭园 热门文章经济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提升我国税务代理公信力的思考
浅析混沌系统下的企业营销环境及对策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浅析涉外商务谈判中冲突的应对技巧
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
试论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纳税评...
 部落文章经济论文
试论节能减排背景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论现代领导在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初探
浅论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纳税评...
关于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与竞争...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
浅谈美元贬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8861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