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美术常识>>>国画发展>>>文征明“古意”说与明代文人画发展
 
 文章   发布文章 >>>
文征明“古意”说与明代文人画发展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6年08月12日 19时22分55秒   来源: 翰网   部落主人: 天山云客整理 打印】【纠错
   在明代画坛上,吴门派画家文征明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主吴中风雅数十年,其弟子、子侄共同组成的吴门派的中坚力量,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其他画派,成为明代画坛兼掩南北的一个重要画派,对明中期后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检讨文征明的艺术观,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理解明代艺术史的内容发展理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文征明一生漫长的艺术生涯中,除了其艺术上的导师沈周以外,元代画坛领军人物,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对他的影响较深。一方面,文征明像赵孟頫一样,书画兼通,更重要的是,他在艺术取向也继承了赵孟頫的“古意”说。

  “古意”、“奇古”的说法较早出现于北宋时期,这可能与北宋文人已开始收集整理古器物有关。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书画家的苏轼在文章中多次运用了这些概念,如《苏轼文集》卷二十一:“陆探微画狮子在润州甘露寺……笔法奇古绝不类近世。”对于其好友李公麟,苏轼说:“知其为轶妙而造神,能于吴道子之外探顾恺之、陆探微古意耳。”(《东坡续集》卷六)同时的米芾在《画史》中也多次提及“高古”一词,如“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意趣高古。”

  虽然他们对“古意”没有作出明确解释,但可以看出“古”字不仅仅是与“近世”相对的时间概念,它更是代表了体现于作品格法之上的高尚的美学意越。吴道子号称“画圣”,作品法度完备,且气势豪放,苏轼称赞他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但在苏轼和米芾看来,他的作品却几乎与“古意”无关。由此可见,“古意”的获得,与格法功力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有些时候,甚至是法度越森严,越不容易体现“古意”。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在格法尚不十分完备的早期作品中反而更多地体现出“古意”来,这也正是顾恺之、陆探微成为后人心目中的古典大师并被合尊为“顾陆”的原因。

  米芾心手不相应,眼高手低,况且他本人的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真正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展开对“古意”的明确追求的,应始于元代画坛领袖赵孟兆页 ,他明确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以赵在当时的身份地位,“古意”说的影响极大。赵氏和米芾一样,将“古意”置于首要地位,格法功力等标准从而退居至次要地位。但赵、米二人追求“古意”的手段又是截然不同的。米芾虽精书法,但学画太晚,他的“米点皴”不过是凭着才气随意点染而成,或者说象批评者所说是“半日之功”,所谓“无一笔入吴生”,更多的是自我回护之意。他是靠自己高度的悟性在绘画精神上追求“古意”的。而赵孟頫将其精深的书法技能也融入了绘画。以书入画的结果是“百炼钢成绕指柔”,绘画部分地脱离了应物形象似的描摹自然,而更适于表达物体以外的其他感情。这正是赵氏“作画似乎简率”,但却能够“古意”的原因。赵孟頫的这种画风,最终导致了元画疏淡风格的形成。“行家”与“戾家”,或者说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分野进一步扩大化。

  文征明终生服膺赵孟頫 ,他有一段画跋,与赵孟頫 “古意说”如出一辙:“设色行墨必以闲淡为贵。今日视之,直可笑耳。然较之近时浓涂淡抹,差觉有古意。”
两者相较可以看出,文征明与赵孟頫一样,反对的都是“傅色浓艳”和“浓涂丽抹”,推崇的都是“简率”、“闲淡”,基本上是以文人画为宗的,那么,追求“古意”与画面的设色是否就一定是矛盾的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知道,赵孟頫精彩的设色仿古之作如《秋郊饮马图》、《红衣罗汉图》等,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及一些青绿山水,虽然是设色之作,但仍很好地传达出了“古意”。可见要判断一幅画的优劣,或有无“古意”,并不能只看它着色与否,更主要的还是看其色彩修养。色彩的古淡沉厚与色彩的俗艳,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色彩修养所反映出的是画家本人学识、胆略和技艺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因此所谓“简率”、“闲淡”不仅仅是指一种放达的绘画态度,他对更表现为一种不斤斤于形色的放逸的画面效果。

  在题《湘君湘夫人图》中,文征明详述了他作此画的缘由:“余少时阅赵魏公所画湘君湘夫人,行墨设色,皆极高古,石四先生命余临之,余谢不敢,今二十年矣。偶见画娥皇、女英者,顾作唐妆,虽极精工而古意略尽。因仿佛赵公为此,而设色则师钱舜举,惜石翁不存,无从请益也。”这段话,也正可看作是文氏提倡“古意”的社会原因。

  从文征明上跋可知,文氏少时已为赵孟頫画所倾倒,但当其师沈周命其临写时,他却“谢不敢”。其原因可能是:一,自已水平尚浅;二,沈周等前辈尚在,“古意”犹存。二十年后,见画二湘者,“虽极精工而古意略尽”。此时沈周等已然故去,这种情况下,文征明毅然挺身而出,重新举起“古意”大旗以力矫时弊。

  几十年间,明代画坛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使得文征明如此不满呢?

  “元四家”中的王蒙、倪瓒均入明尚在,因此明初画家多承元人余风。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家,因画风放逸不符合宫廷要求,或受处罚,或被迫改变风格。另有一部分画家如杜琼、刘珏等隐在苏州延续元四家以来的文人画传统。沈周、文征明便是直承他们的衣钵而来。

  戴进的崛起给宫廷院画带来一丝生机,戴进虽未进入画院,但他的画风给画院带来一定的影响。戴进的后继者吴伟在社会上有很高声望。吴伟与沈周年岁相差不远。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二载吴伟题画:“余过白下(今南京),刘长史索配沈老(石田)画”。可见当时社会上至少是两人同时并重的。沈周的弟子李著因见市面上吴伟作品畅销,便转学吴伟,专意临仿吴伟作品。

  戴进、吴伟之后,院体与“浙派”有衰落的趋势,但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而沈周去世后,其弟子文征明以儒家正统和吴门文人画派领袖自任,肯定是难以容忍师法南宋的“浙派”及院体画风在社会上继续传播。所以适时举起“复古”大旗,力图重振吴门地区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

  文征明毕竟有涵养,话说得很含蓄,点到为止。但到其门人何良俊笔下,则锋芒毕露地说:“衡山本利家,观其学赵集贤设色,与李唐山水小轴,皆臻妙,盖利家而未尝不行者也,戴进则单是行耳,终不能兼利,此则限于人品也。”(《四友斋画论》)这是谈人画家(利家)与职业画家(行家)的区别。戴进是浙派开山祖,既然他被否决,“浙派”其他画家便真是等而下之了。所以在下文提到“浙派”后期画家时,何良俊终于破口大骂:“如南京之蒋三松、汪孟文、江西之郭清狂、北方之张平山,此等虽用以揩抹,犹惧辱吾之几榻也。“对于浙派末流的”失画家矩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吴门画派趁时而起,完全占据画坛的统治地位。

  这样,经由文征明、何良俊在理论上的正源清流,又经过晚期董其昌在“南北宗论”的理论框架下崇南宗(文人画)贬北宗(职业画)的进一步推波助澜,终于使浙派、院体一蹶不振,陷入人人喊打的地步。晚明以后则几乎已全是文人画的一统天下。

上一篇 : 大唐遗韵——五代两宋人物画   下一篇 : 文人画介绍
您是浏览 赵思涵 文章【文征明“古意”说与明代文人画发展】的第 3461 位网友!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相关文章
宁德婚嫁习俗——议婚、嫁娶等
赵人勤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心,善恶美丑的本源
图说书史—行书
江明君
白石老人画虾
根雕艺术的特点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人生应把握的十个“度”
春日寄语
 部落主人 赵思涵 热门文章国画发展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三)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一)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四)
嫁接在素描基础上的中国当代山水画
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一)
 部落文章国画发展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为何耄耋图题材倍受历代中国画家亲睐
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程式剖析
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嫁接在素描基础上的中国当代山水画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一)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二)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三)
中国传世山水画:明代卷(四)
中国传世山水画:清代卷(一)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6631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