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的苏州(古称吴门)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它的繁荣为吴门画派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明初以来,江南士大夫阶层累遭政治上的打击,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以“清高”、“不求仕进”为慰,采取了优游林下、诗酒书画自娱的生活方式。这为吴门画派的出现、准备了人才和条件。在沈周出现之前,杨基(字孟载)、张羽(字来仪)、徐贲(字幼文)、陈汝秩(字惟寅)、陈汝言(字惟允)、赵原(字善长)等,均为苏州地区文人,同时擅长画山水和枯木竹石,寄托悠闲平静、冲淡清雅的情致。他们的继承者有刘珏(字廷美)、杜琼(字用嘉)、赵同鲁(字与哲)、谢缙(字孔昭)、马琬(字文璧)等。由于这些吴派的先驱将元代兴盛的文人画延续和播种在苏州地区,成就了沈周、文征明成为一代画坛宗师。吴门地区也有受南宋李唐、马远、夏圭影响的画家,如王履和周臣。王履曾以创作《华山图》而著名,周臣则为职业画师,他所教导的两位学生,唐寅和仇英,名与沈、文相齐,画史把他们并称为“吴门四家”,名倾天下。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从小受家庭薰陶,父恒吉、伯贞吉,均寄兴于诗画,不曾做官。沈周同时师事陈宽(陈惟允之子)、赵同鲁、杜琼、刘珏等,亦受其影响。沈周不曾出仕,为人宽厚,优游林下,以诗画为乐,深受士大夫们的尊敬。绘画以山水为主,兼作花鸟,继承了宋、元时期董、巨、黄、吴四家传统而有所创新。早年笔法较细和繁密,深得王蒙之法,如《庐山高图》。此画是为其师陈宽祝寿而作,山势雄伟富于想象,以比拟其师的崇高品德。中年以后,扩为粗笔秃锋,笔力雄壮,圆润而简括,形成自己的风格。《夜坐图》,画山中茅屋,一个秉烛夜坐,抒发世上“人喧未息”的感慨。他的山水画作品,无论是以江南名胜风景为依据的作品,还是自己想象构思出来的意境,都表达出士大夫们对闲适生活的思想追求,于静中求美,抒发出清心寡欲、高举远引的情怀。沈周的传世作品很多,著名者有《东庄图》册、《沧州趣图》卷等。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他是沈周的学生,早年潜心艺术,不曾仕进。54岁时曾被荐入宫,授翰林待诏。未及四年,便自求退职回乡,专心从事诗文书画的创作。晚年声望愈高,向他求画者,车马盈门。而其为人,谨慎冲和,于艺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诗文书画,不激不怒,体现着他的人品性格。其绘画风格也多样,小青绿山水及水墨枯木竹石兰草兼而有之,主要师法赵孟頫。笔致和平清远,情调萧疏幽淡。山顶的平台,浓密的小叶苔点等特点,则师法元四家,融汇成自己的风格。有时他也放笔作水墨写意山水,但也控制得法,不太显露锋芒。因这类作品较少,与沈周的早年细笔一样,故收藏家有“粗文细沈”之说,得此弥足珍贵。代表“粗文”的作品有《寒原宿莽图》、《古木寒泉图》等,代表“细文”的有《江南春图》、《真赏斋图》等。他也能作人物,多为山水中作点景用。独立的人物画作品,有《湘君湘夫人图》,线条细劲如游丝,造型古朴典雅。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又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与文征明、祝允明、张灵、徐祯卿友善,为吴中才子。青少年时,读书求学,29岁举南京应天乡试,获第一名解元。曾刻有印章“南京解元”和“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在书画作品中使用,其倜傥自许如此。不意次年入京会试时,因考场“鬻题受贿”一案,无辜受到牵连,不但受到严刑杖责,而且被永久取消功名资格。这一打击,使他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自此就采取了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的一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悲剧的一生。唐寅的绘画,透过他的老师周臣,主要继承了南宋李唐的造型用笔方法,同时又远溯李成、郭熙,并把自己在诗文方面的修养体现在作品中,因而有“出蓝”之誉,为应付四方求画者,往往请老师代笔。尽管他放怀不羁,然创作勤谨,短短的一生,作品不少。山水画有《山路松声图》、《女几山图》、《事若图》等。他的人物画作品,多取材下层妓女生活,对她们不幸的遭遇寄予一定同情,也表现出他对封建道学的嘲弄。技法则继承唐张萱、周昉的造型。作品有《陶谷赠词图》、《李端端乞诗图》、《王蜀宫妓图》等。《秋风纨扇图》画一女子抱扇立于秋风中,并题诗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当是他身世遭际的切身体会。
   仇英(生卒未详),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寄居苏州。出身漆工。兼画建筑彩画,后弃工专学绘画,从师周臣,又得文徵明父子的鼓励指授。他擅长临仿古画,可以“乱真”,曾被收藏家项元汴、陈官延聘至家中,专门临摹,全补古代名家作品和创作。由于他天资颖悟、刻苦用功,从临摹复制古画中,广泛地吸取前代大师的技法技巧,融汇到自己的创作里,所以很受文人们的器重,认为他的作品“秀雅纤丽,毫素之工,侔于叶玉”。他最善长的是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和青绿山水画。突出成就表现在纤细精巧艳丽中,能得古朴淡雅的意趣。所以前人评价认为,其人物“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神采生动,虽(周)昉复起,未能过也。”山水则是“赵伯驹后身”。代表作品有《玉洞仙源图》、《桃源仙境图》、《剑阁图》、《兰亭修禊图》、《春夜宴桃李园图》、《金谷园图》等。他也能作水墨写意人物和白描人物,作品如《羲之书扇图》等。      沈周、文征明的学生、子侄及追随者很多,他们大都能诗善文,使吴门画派壮大成一股潮流,影响到以后明、清两代的绘画史进程。其中重要画家有文彭、文嘉、文伯仁、陆治、陆师道,王谷祥、钱谷、陈淳、周天球、孙枝等。
   四、陈淳、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水墨写意的花鸟画,经过林良、沈周、唐寅等人的努力,在明代得到空前发展,继之者陈淳、徐渭又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徐渭,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
   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号白阳山人,长洲(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人。文徵明学生,擅长画米家山水。他的水墨写意的花鸟画,一变传统的奇花怪石异鸟珍禽,而为庭院中常见的花木、并赋予它们以超然绝尘的人格理想。在造型上严于剪裁,虽为折枝,而给人以完整印象。在使用水墨上,“浅色淡墨之痕具化”,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感。代表作品有《葵石图》、《红梨诗画图》等。与陈淳同时的陆治(字叔平)也是文氏学生,亦善花鸟。稍后的苏州画家周之冕字服卿,号少谷,在花鸟画法上开创了“钩花点叶”派。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幼颖慧,学书学剑,心怀远志。然20岁考取秀才之后,连续八次参加乡试不中。兵部右侍郎胡宗宪总督东南沿海抗倭时,曾延至幕府,献谋献策,参与机密。后胡宗宪因严嵩案发败落。徐渭精神受到刺激,旧“脑风”病复发,数次自杀不死。因疑心击杀继室,入狱七年。出狱后贫病交加,寂寞中死去。徐渭一生,遭际坎坷,怀才不遇,有托足无门之悲,曾有题《墨葡萄图》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正是其心境的写照。故其书画,有一种兀傲不群之气,令世俗骇目,在当时得不到赏识,死后则身价愈来愈高,直到今日。他的作品主要是水墨写意花卉,在继承沈周、陈淳写意技巧上,笔墨更为自由活泼,纵横驰骋,淋漓满纸、不受任何拘束。加上题句,以表达他心中的愤懑,对世态的讽刺。如《石榴图》,题诗云:“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又有《黄甲图》,在败荷下,画了一只螃蟹,题诗云:“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在《墨花图》卷里,泼墨画各种花卉,其中一段画萱花荆棘上栖一白头翁,题诗云:“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诵千秋。”他不独在技巧形式上对写意画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诗、书、画的紧密结合上亦为人称道。
   五、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今上海市)人,35岁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升到南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以太子太保致仕。他虽然官运亨通,很少波折,但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家中度过的。有较多的空闲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以及观摩、收集、鉴赏古书画,成为著名的画家、书家和鉴赏家。董其昌擅长山水画,渊源董、巨,以黄、倪为宗,讲求笔致墨韵。所画山水清润秀逸,烟云流动。由于他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广泛的交游,使他在当时的画坛成为领袖式人物,其书风、画风和理论观点影响到整个清代。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与莫是龙(字云卿)、陈继儒(字仲醇)分不开,归纳起来有:(1)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六法”中“气韵生动”是自然天授的,但可以从读书行路中获得。(2)主张学习绘画要以古人为师,进而再以天地为师,反对从近人问途径。他所说的古人是指荆、关、董、巨,近人指浙派画家。(3)提倡“士气”,反对“作家气”。以写字的方法去作画,去掉甜俗蹊径,即是“士气”。同时把绘画创作看作一种娱乐活动。(4)“南北宗”论。认为中国山水画从唐代开始分为两派,一派是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传为赵干、赵伯驹、赵伯骕至马远、夏圭,是为北宗;另一派是王维开创的水墨画山水,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氏父子,以至元四家到沈周、文征明,是为南宗。贯穿这一派别划分的主要思想是,推重水墨或加浅绛的山水画,贬斥工笔青绿设色的山水画;推崇文人画家,贬斥工匠和职业画家。创作方法上,主张有类佛教禅宗中南宗的“顿悟”,反对北宗“渐悟”。“南宗”到清代演变成“正宗”、“正派”。凡学画者,首先要认“宗”,再决定从何入手学习,否则便是邪道。“南北宗”论抓住一些历史的表象和未经证实的派源分流,是违反历史真实的,其重南贬北,带有严重的士大夫偏见。 董其昌所在的松江地区,有一批画家称为“松江派”(华亭派),重要画家有莫是龙、陈继儒、沈士充、赵左等。由于董其昌的影响,逐渐取代了吴门画派的地位。
   六、南陈北崔和曾鲸的人物肖像画 陈洪绶(1595—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从兰瑛(1585—约1664年,字田叔,钱塘人)学习绘画,后自立成家。所绘山水、花鸟,富有装饰意味,而人物画在明末清初有着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人物画线描继承李公麟的传统,细劲圆润转角多方折,衣纹组织不依自然形态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安排以达到审美的理想。造型则躯干伟岸,面部夸张,因而奇特。为周亮工所作《归去来图》,画陶渊明解组归田,享受田园安静生活,含有规劝周不为清王朝效力之意。为沈题作《隐居十六观图》,表达了当时士大夫对生活的态度。《升庵簪花图》则歌颂失意文人,玩世不恭。他还为不少书籍作插图,刻为木版流传,有《西厢记》、《九歌》等。另外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为中国版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装饰的风味和造型的夸张,形成独特的风格面貌,到今天仍受到画家们的高度赞赏。
   与陈洪绶同时齐名的北京画家崔子忠(?—1644年),字道母,亦擅长人物画时号“南陈北崔”。作品有《洛神图》、《云中鸡犬图》、《张东华像》等。明亡,走入土室不出而饿死。另有丁云鹏,字南羽,安徽休宁人,善长画佛、道人物,风格独特,董其昌认为“三百年来无此作手”。作品有《玉川煮茶图》、《五相观音图》等。
   曾鲸(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寓居南京。擅长人物肖像画,“如镜取影,妙得神情”,“每画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他的肖像创作继承了王绎的构思特点,同时也学习了民间画师的“写真”方法,是对中国传统的肖像画的发扬。作品重墨骨,面相先以淡墨勾勒五官轮廓,然后以色彩层层晕染,使之具阴阳凹凸之形,以达神形逼肖。衣纹则往往寥寥数笔,得意而已。每一幅肖像,他特别注重研究人物的姿态,以及布局的空间安排,从而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不止于形似传真,且令人玩味不已。作品有《王时敏像》、《葛一龙像》、《张子卿像》、《胡尔慥像》等。曾鲸的弟子及追随者有张琦、谢彬、顾见龙等,皆以肖像画为主,被称为“波臣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