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可以用“萧条”两个字来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画坛的景象,大部分的著名画家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去世了,只有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画家和后起者以及岭南派的“二高一陈”的出现,才使得中国画坛有了生气。身居北京的画家大多恪守着“四王”的衣钵,没有大的突破。接受了新思想和革命洗礼的艺术家,开始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新学校,倡导“美术革命”,对古代绘画重新加以评定,贯穿本世纪的关于创新与保守的争论就此开始。
    吴昌硕的传派     由于吴昌硕的在清末画坛声望的影响,以及他本人融入金石风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成就,使得一批后起的年轻画家追随了他的脚步,比如王震、陈师曾、赵云壑、王个簃等,此外,齐白石和潘天寿也受到了他的画法的影响。
    传统阵营的画家     在革新派的国画家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在各地都有一些有传统主义倾向的画家的起来反对他们的做法,在几个大城市,还成立了社团,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创作来维护传统国画的观念,并参与到与革新画家的论战中去。这其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广州的国画研究会等。
    岭南三杰       20世纪初,伴随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广东出现了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派”,代表人物是号称“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
    1918年,为了回应主张改革的新派画家,北京的著名画家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组织了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目标的“中国画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画研究、观摩、教学活动。
    1923年,14位画家在广州成立了“癸亥合作社”,1925年又扩大为“国画研究会”,连续出版《国画特刊》,并举办展览,以维护艺术的民族性等理由批评岭南派的观点和作品。其中的核心人物是黄君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