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部落>>>美术常识>>>国画常识>>>论《“国画”》
 
 文章   发布文章 >>>
论《“国画”》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时间: 2008年02月06日 14时59分00秒   来源: 中国艺术品网   部落主人: 天山云客收集整理 打印】【纠错

  一、关于中国画的名称

  画有中国画之名,犹如文学有中国文学之名,哲学有中国古典哲学之名,文艺有中国文艺之名,是因为它们产自中国,其内容与形式具本民族的特性,且自成体系,所以一当外来的绘画、文学、哲学、文艺与之相对并存时,便显其自成一体的特有本色,故冠之以“中国”两字,以示区别。此是十分简单,且十分容易明了的事。而就吴冠中先生言,有中国画之名似非如此简单。如其文云:“中国人看那洋画毕竟是异种,于是名我们传统了几千年的画法为‘国画’,以示‘正宗’……至今仍努力与洋画划清界限,拉开距离,自尊为中国独有的‘国画’,其实倒是将自己孤立成异种。”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1、如果中国人将自己的画不称中国画,那么,先生以为应该称什么画?称“画”?还是称“异种”?2、“正宗”二字应是俚语,词书不作条注,按常例应称“正统”。若强为其词,则正者不偏,宗者祖也,正宗者祖辈之正传也。中国画家示中国画为正宗,有何不妥?3、所谓自尊,中国人着实不敢。百年来的忍辱负重,国人以“温、良、恭、俭、让”犹恐不够,本不敢出声,更何敢自尊?4、所谓“将自己孤立成异种”,此就洋人言,中国画确实是他们的异种;而就我言,总不能算异种吧!但被孤立,恐怕谈不上,中国有十三亿人,何有被孤立之忧?至于“竞争是战争,艺术中没有‘照顾’”的话,则是先生多虑了。“君子固穷”的古训,中国的知识分子均有所感,一般的中国画家,多能乐于艺而不计其利,何况时世已变,大凡今天的中国百姓尚无冻馁之虞,先生何必多虑呢?

  二,关于“国画和洋画之分,本应淡化或结束于‘五四’后的大交流中”的问题

  五四时提出的主要口号是要科学、要民主,不曾有人提出要中西绘画的统一。进入到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西方绘画作品大量进入到中国,中国人还是照常画他的中国画,至今不曾统一。

  “书画同源”、“画笔即书笔”,是中国画家的常识。古人重视笔墨,现在的中国画家亦重视笔墨。记得1962年傅抱石先生来浙江美术学院作讲座时,他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所谓中国画,说到底就是笔墨两字。”上世纪六十年代,潘天寿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书法课,要求学生练习书法,将书法并置于画法的训练之中,何以如此?因为“画笔即书笔”。

  “墨分五彩”,此在一千四百年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被提了出来,后历代画家相沿其训,开创了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法(非彩墨画)。中国画的“用笔”产生在三千年前。什么叫文学艺术的民族性?这就是民族性。因为它凝结了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欣赏意识、从事习惯与艺术作风。

  令人奇怪的是既然中国画有其强烈的民族特性,先生何以有“国画与洋画之分,本应淡化或结束于‘五四’后的大交流中”的说法?中西绘画之别,不仅在于彼重色彩,求面的表现;我重笔墨,用线为造型,而且立意、布局、透视法的运用,亦各有不同。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没有民族何来绚丽的世界文化?

  先生急于想中西绘画统一,恐怕还存在另一原因,即先生曾经所说的:“中国画的笔墨等于零。”有人称先生的某些作品不是中国画,就是因为你的某些作品笔墨等于零。但先生的作品笔墨等于零,并非本来中国画的笔墨就等于零。谨如上述,中国画的笔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古今画家共同造就的一种特有的民族形式。须知中国多的是人,画中国画的人亦多如牛毛,可不想世人称先生为狂妄乎?

  三、关于“围墙”问题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中国画被封在“围墙”里,“宫禁森严”难以进入,于是,一怒之下便要问罪于“筑墙”的人,大呼非推倒不可。如其文云:“……而‘国画’家放不下架子:‘这不是国画,那不是国画’,看来国画深居在围墙里,进不了这围墙者便非‘国画’。谁是国画的筑墙者,是聪明人?傻子?奴才?柏林墙早已被推倒,‘国画’之墙非倒不可,救救墙下的孩子。”

  中国画外无围墙,更没有宫禁森严的事。不说前有徐悲鸿、李可染先生,这些原从西画后进入到中国画领域的前辈,目前西画家转事中国画的人也多而又多,有谁去阻止他们?哪有“围墙”之设?学中国画确有道无形之门,称“绘画入门”,不惟学中国画有此门,学西画亦有此门。所谓入门,意是先学习中西绘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再登堂入室,去探求并掌握其深层次的技法和理义。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意谓从艺者虽入其门,登其堂,而未入其室,则艺技还不够精,所说也是此意。问题在于不肯入门去学习一些中国画的基本知识,更不去掌握深层次的技法和理义,而大呼中国画有“围墙”,不就显得无理了吗?

  柏林墙是什么?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隔离墙。如依先生所说国画之外亦有道墙,则此墙是艺术之墙,两者风、牛、马不相及,何来“柏林墙早已被推倒”,‘国画’之墙非倒不可”的怒气?既无墙,自然无墙下孩子,若不学而以哄抬为王,则这等“墙下孩子”不救也罢。

  四、关于中国画的临摹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种手段,即对前人已成的原作或复制品,依样照画,以汲收前人既成画法,是创作和继承传统的必要手段。不惟中国画有临摹,学京剧的人,也要随老师作举手投足的训练;西画亦有临摹,称临作;学书法的人要临帖临碑,而且要求更严,不但要临结体,而且要临笔致。可见凡艺皆然。既如此,先生何以对中国画的临摹这样不舒服,痛陈为“‘国画’特有的制作法是抄袭,美其名曰临摹,曰仿。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的绘画形式却延续于几千年文化的民族中,是骄傲,是悲哀!”?以先生所言,我们倒要请问一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抄袭、临、仿了谁家作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抄袭、临、仿了谁家作品?……不管事实,尽情污蔑,此是为学之道吗?

  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创作。中国古今画家体验生活、实地写生的不胜枚举。范宽为写华岳之景,一生寄居在华岳的山岩之间;荆浩住太行山,写太行古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黄公望边生活边写生在富春,花时数年方成《富春山居图》;李可染先生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画稿难以数计;石涛以为“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作画的必须,怎能说“‘国画’特有的制作法是抄袭”?

  中国画有仿作,此是闲作,并不等于临作。仿作寄有作者对原作的看法,或去或留另有自断,好的仿作也不失为一幅可供人欣赏的佳作。况此仅是明、清以后的少许作品,何能以一盖全?

  中国画家不仅要有实施创作的实际本领,而且还要求有相当的文艺修养。中国画家多是文人,在古代尤其如此。此不但是题款需要,更是绘画作品雅、俗的分野。齐白石的《郑家婢》,不明其画意的人,所见仅是一幅古代少女像,知其典故的人,则见是作者对“薄言往溯,逢彼之怒”的郑玄家奴的颂扬。唐寅的《秋风纨扇图》,题曰:“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画借美人之姿,讽咏世态炎凉,不仅以形示意,又作形外寄言,故为中国画者,又以文艺修养为本务。而此,西家承受不了,又何能有中西绘画统一之说?

  中国画要创新,但创新决非是中西绘画的统一或接轨。中国画的创新是“推陈出新”,即在传统基础上,通过作者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概括对陈法作一定或全面的突破,产生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如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贺天健等先生的作品,就是很好的范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此对中国画的创新是适宜的。西画的方法有可借鉴处,但不是硬套,可用则用,无用则罢。创新不是中西绘画的杂凑,更不是替代,任何创新都不能改变中国画笔墨的基本特点。

  今先生身居高位,蜚名海内外,画价飙起,日过一日,是很令人高兴的事。笔者决非有嫉妒先生之意,而是希望在“亢龙”激奋之间,应有所顾及,更不能以损中国画来抬高身价。古有谓“君子不重,则不畏”,是至理名言,宜先生鉴之。

上一篇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下一篇 : 诗、书、画、印的结合
您是浏览 太阳雨 文章【论《“国画”》】的第 3771 位网友!
 部落主人 太阳雨 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
《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
《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
《儒林外史》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
《儒林外史》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
《儒林外史》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
《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
《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
《儒林外史》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
《儒林外史》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
 部落主人 太阳雨 热门文章国画常识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国画之八格、七候、六气、六要、四难、三...
南宗写山水之法:南宗抉秘
灶画--民间绘画遗产
汉代绘画的色彩观
执笔法和用笔用墨
工笔虎头的画法
近现代书画的作伪
 部落文章国画常识
宣纸的基本使用常识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工笔虎头的画法
国画的特殊技法有哪些
书画印章的用法
国画23种表现技法
中国画写意山水的设色法
国画技法之“没骨画法”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4129975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