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美术常识频道>>>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猜你喜欢的文章 
 徽墨:千锤万杵 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宣纸的基本使用常识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如何处理油画风景中的前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有哪些流派?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董其昌的眼力:闲雅享乐和艺术市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看懂艺术展还需做功课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画家罗中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父亲》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绝世孤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价值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雍正妃行乐图 十二美人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中国书画盖印有讲究,了解其中的禁忌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欧洲油画中的“酒鬼文化”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美术学科唐代绘画知识点汇总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中各种油的使用介绍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如何捕捉光色变化的“印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工笔虎头的画法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7年03月25日 13时51分48秒   来源: 网友上传    作者:   编辑:范钧源   浏览:3969 人次 【打印】 【纠错

 

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明 吕纪 《桂菊山禽图》丝绸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明 徐渭 《菊竹图》丝绸画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丝绸画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宋《松涧山禽图》丝绸画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绘画概述

 

《红衣罗汉图》丝绸画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清 任伯年《酸寒尉像轴》丝绸画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 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 (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电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宋 林椿《果熟来禽图》丝绸画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上一篇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下一篇 :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征
  相关文章 (绘画简史
 
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美术学科唐代绘画知识点汇总
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
不爱江山爱文雅的明宣宗画技如何
徐渭不为人知的题跋之谜
  热门文章 (绘画简史
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徐渭不为人知的题跋之谜
从古代画卷中看古人的时尚生活
历代画家的风格流派
琴歌与书画:融合审美之道
     
相关评论  
 
用户名: Email: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250 请您先查看评论须知!再进行评论!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6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4572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