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蜀宫妓图》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画面上,四位美艳宫女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道服,手持酒壶,端着馔盘,正欲前往侍宴。她们体态丰润,面容娟秀,情态端庄又不失妩媚。能画出如此工笔重彩的传统仕女图者,正是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然而却在20余岁时连遭不幸,由于父母、妻子、妹妹的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唐寅在好友祝允明(即祝枝山)的规劝下收心读书,希望能在科举仕途中谋一出路。果然,在他29岁时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赴京会试的时候,却受到考场舞弊案的牵连,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唐伯虎玩世不恭,但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又由于他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人们又将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这幅画俗称《四美图》,从唐寅的落款题跋来看,是为了暗喻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宫廷生活。王衍是五代四川前蜀国王建之子,他在位时荒淫无度,日夜酣饮,委政宦官,民不聊生,不久即为后唐所灭,本人及宗族亦皆被杀,为亡国之君。因此这幅画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画家用细致流畅的琴弦描法画出宫女们有着柔软质感的衣纹,用浓艳且对比强烈的冷暖色彩描绘宫女首饰衣料的精致绚丽,宫女们微倾的头部、攀连的手臂,使画面生动而富有情趣。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宫女们的脸部,唐寅用了“三白”法,即在女子面部的额、鼻、颌三处涂上白粉,这是唐代仕女画表现面部立体感的一种技法,涂白以示部位的凸起,并显现浓妆艳抹的华贵气质。此图上的仕女,不仅具有唐代仕女的造型特色,又体现了明代仕女清秀娟美的审美标准。
1937年,张伯驹先生从古玩商郭葆昌那里欲以20万元购买三希之《中秋》、《伯远》两帖,以及李白《上阳台帖》、王时敏《山水图》、蒋廷锡《瑞蔬图》与唐寅《王蜀宫妓图》。无奈因战事,金融封锁,首付6万元后余款不能结清,只得退还二帖,留下包括此图在内的其余四幅书画。1953年,国家文物局拨交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归故宫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