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画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那就是学习传统、对景写生和精心创作。
    学习山水画,首先要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临摹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学习古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如笔墨技巧、章法技巧以及勾皴点染的基本技法。这是一个寂寞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巧就应该到大自然中对景写生,大自然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李可染先生曾说过:学习山水画要研究两本书,一本是传统,一本就是大自然。可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是山水画家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因为临摹只是解决了笔墨与技巧的问题,而只有写生才能学会如何把自然界的真实山水景致提炼概括成画面上山水形象。五代画家荆浩“写松数万本,始得其真”。白雪石、李可染等大家更是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你具备了以上两种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山水画的创作就是画家把自己的主观审美情趣和大自然真实山水完美结合形成山水画作品的过程。创作时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对所搜集来的素材进行从新加工,包括取舍、变形、提炼、概括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所以对景写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作,因为那只是搜集素材的过程。对景写生就象律师搜集证据,精心创作则象律师在法庭上的应诉,应诉要比搜集证据复杂的多。如果一个山水画家不能完成创作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临摹他人的作品或机械地描摹自然。
    今天是一个追求享受的时代,能忍受寂寞,甘于清贫走完这三个步骤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对于后两个步骤,更是这样。写生毕竟是去物质生活相对落后的山野之地,创作那更是艰辛的脑力劳动,于是很多人就停留在了第一个步骤:临摹。今天能看到许多山水画作品其实就是古人作品的复制或位移后的复制。反正古人已经去见马克思了,不会从地底下出来指责你侵犯了他的知识产权。这样的作品从美术作品的角度来说它缺乏时代感,同时也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显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科学求同,艺术求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途径是“既要师古人,又要师造化,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既要学习古人的画迹,更要学习古人“画师造化”之心。所以要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技法,如笔墨技巧、山石林泉的画法、构图布局的规律及画理、画论。这首先要通过临摹。先临摹树石等局部的画法,掌握好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去选择,选准某一家。可先从有关书籍中了介这位画家的相关情况,如作画风格、用笔用墨、构图布局等特点。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务必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经多次临摹后,还要能默写,把整幅画默写出来,要一闭上眼睛,眼前就现出这幅画,且还要下笔就似这一家的画法。然后就要向自然学习,如黄宾虹先生说的“登山临水”,去对景写生,在写生中把从古人那里学到的技法在对景写生中消化。此后,再换一家,同样要学到极熟之后再去写生;再换一家,再写生……要“行万里路”,要胸藏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临多了,写生多了,达到了“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境地,再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画。多读:先读有关的、主要的书。多看:多看画册、画展、古人的画、今人的画,仔细看、认真地看、深入地看,看他们是怎样用笔的,怎样用墨的,怎样画树石烟云的,怎样布局的等等。 
多问:问老师、问同学、问行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更是要问自己,问自己是为什么……多悟:就是多想、深入地想、想透、想到底、想到破解的程度。要做到这四个多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不但关系到自己,还关系到别人。多读、多看、多问、多悟之后,就是多画多动手,这对于“画”家是最根本的,前面的四个多最终就为了这一“多画”。只要做到了这“五个多”,就必能至“我自为我”之境。即使不能获得大成,小成亦必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