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它的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贫困山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透析: 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模式是城市教育由国家负担,而农村经费是以县为主统筹,而大多贫困县属“吃饭”财政,向教育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普九”达标后,学校硬件设施设备虽有添置、更新,但不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普遍较低,信息技术设施短缺,无校园网络,现代化教育手段无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也不能享受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师资队伍现状堪忧。
1: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差异。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学校没有针对每个教师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导致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尤其是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师资极其匮乏,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四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层层拔高使用,导致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控制学校教师编制,对应聘者学历要求又高,加之贫困山区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使教师补充不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 三、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到位。
1.课改观念单薄。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级教育部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不在少数,但教师并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领会新课程的实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穿新鞋走老路”。 2.课堂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直沿用,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成为一句空话,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是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作业和无休止的补课,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厌学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3.学生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模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但学校始终没有真正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成绩论优劣,以名次定成败”,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之家长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趋迫切,农村教育的“先天不足”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别。 1.城区学校办学条件相对优越,师资力量雄厚,乡镇的大部分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学校规模小、教学设备缺乏,优秀师资匮乏。 2.农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经费紧张,运转异常困难,存在部分学校两三个年级学生不足10人,上级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连教师用书费用都无法保证,大量闲置校舍未能得到及时修缮,无人管护,破损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城区学校校舍紧张,班额过大,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