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局部一) 商树春(临)

清明上河图(局部二) 商树春(临)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创作的一幅具有史诗性的作品。该画记录了北宋宣和年间都城汴京(今开封)东门内外在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商旅辐辏、歌舞升平的景象。画家深入生活、熟悉社会,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及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宝库中罕见,就是在世界画坛上也是稀有的。
相传明代官僚中为了《清明上河图》闹了一场巧取豪夺的丑剧。京剧《一捧雪》描写严世蕃为了夺取“一捧雪”而害得莫怀古家破人亡,而剧中所说的“一捧雪”暗指《清明上河图》。这以后就有真本被毁掉的传说。事实是这幅作品曾被南宋奸臣贾似道获得,后经明清两代皇家收藏,又被溥仪带到东北。溥仪出逃时被截获,几经辗转,现在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郡人(今山东诸城),北宋末皇家画院的画史—翰林待诏。擅长画屋宇、车马、桥梁等。
画家通过高度概括与集中突出把《清明上河图》的结构安排得很有条理。全卷大体分为近郊、河道、城区三个部分,在城市中有熙熙攘攘的市廛景象,在汴河上有往来频繁与激流搏斗的船夫、有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及宁静的近郊村落。至于房屋、舟车的构图,画家采用了俯视法,而人物却不受约束,只是利用远小近大、近浓远淡的表现手法。把这个城市的居民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扼要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场面丰富广阔而毫无杂乱之感,人物众多却不繁琐。远看博大,近观精细。就是茶坊酒肆中的一个个小小的杯盘也没有放过,更不要说画面中的人物了。画家以不同的服饰、年龄、姿貌把各阶层人物的身份表现得清清楚楚,栩栩如生。
在全卷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央的桥——汴河上的“虹桥”,它不用铁件、桥墩,只用木梁以“巨木虚架”在河面,就是我们现在的桥梁专家也认为这座木桥构造是合理的,这是当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900多年前人们创造并掌握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
《清明上河图》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更本质地表现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的活力,激发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绘画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画家绘画题材领域的扩大,也显示了北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