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艺术资讯频道>>>书画相融:无言谁会笔墨意
猜你喜欢的新闻 
 逛美术馆过文化年成热门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书法的“灵性”从何而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消夏图》 简析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黄宾虹篆书艺术略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手收藏翡翠要注意这几点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张方平《名茶帖》雄峻流丽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昔日“四体碑范” 今日谁与争锋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和田玉收藏也是“一白遮百丑”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为什么雕花好的翡翠价值反而不高?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统工艺结合时代要求 全国首创根雕标准浙江开化颁布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时代·印痕”中国大庆工业版画作品邀请展亮相北京炎黄艺术馆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海外神秘中国古画身世揭开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小楷、隶书、行书、草书临帖技巧,果断收藏!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书画,是一次没有终点的灵魂探索之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海南黎族织锦搭文创“快车”传习“加速”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如何呈现完美人体?《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研究解剖和人体比例的成果总结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民间艺人巧绘“莫高窟”:将敦煌壁画搬上黄河奇石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女画师穿越戈壁“无人区”采矿石:传承千年敦煌岩彩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90后”侗族插画师:传承民族文化之美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郎世宁画完这13张画,乾隆迅速将其密封,并下令偷看者处死!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书画相融:无言谁会笔墨意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9月10日 19时54分17秒   来源: 书画网    编辑:晓含   浏览:4169 人次 【打印】 【纠错

 

南齐谢赫作品

 

    南齐谢赫“六法”中,以“气韵生动”为品评中国绘画的首要标准,南朝以来自唐、五代至宋元及明清迄今,依然为人们首肯。何也?中国绘画无论写意工笔、造境写境,或“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或“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皆离不开“物”——自然也。而自然本身,天地山川草木花树,是活泼泼的,具有精神灵气的,中国绘画旨在彰显出自然此种无以名之的内在精神,从而表达一种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

    “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无论荆关李范、刘李马夏,还是董巨、二米、赵高、元四家及董、陈、“四王”吴恽,前者独擅表现北方“峰峦高耸、骨体坚凝”的自然景物,笔墨方刚奇峭,强在骨力而呈庄重雄强之美;而后者则肆力于表现“山势平缓,烟水缥缈”的江南风光,笔墨圆浑柔韧,具苍茫平茂清润意趣之美。中国绘画,尤其是传统写意画,通过笔的力度、墨的韵致之移情,将画家主体所追求的意趣和境界、简约与高古的艺术追求变为可能,笔墨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以书入画,画含书趣,书画相融。中国绘画根植于书法艺术,其书法性更集中地体现于以元人为代表旌扬文人画思潮主流的南画——“只一写字尽之”。“写”,披露出南画山水艺术审美特征与技法表现特色的个中端倪。赵文敏之《水村图》,黄子久之《富春山居图》,王叔明之《夏日山居图》,倪云林之《渔庄秋霁图》,吴仲圭之《洞庭渔隐图》,董华亭之《青卞山图》,至清初“四王吴恽”“四僧”,近代之吴齐黄潘诸家,皆以书法入画,以书写为象的写意性隐晦地表现自我心志,画面所呈现的“不再是自然的美、自然的和谐和自然的壮丽”,“山水、树石、花草等旧的母题”都被他们用来作了“寄托感情的载体”,强调山水诸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作用,于是“绘画与书法更接近在原则上成为一体”。书意化的线性概括物象方式,为中国绘画美学内涵增添了新的意象。

    “工画者多善书”。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线性艺术,为中国绘画提供了技巧与美学的原理,书法是画法的重要基础和元素,书法用笔乃绘画用笔的基础与基石。古代君子讲究“君子不器”,讲究“通才”。古往今来全能型大书画家莫不工诗擅文,以诗文涵养绘画的精神气韵,以书法笔墨提升绘画笔墨。诗文书法与绘画既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技”,又是他们的“道”,皆是人生之境界气象的映照。今人之绘画创作有窘困于笔墨语言贫乏者,画大画只是尺寸的放大,单调的绘画笔墨的简单重复,究其原因在此矣。

    “笔墨当随时代”,并非否定笔墨传统,对清湘老人此语当认真审视以窥真诠,不可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概莫能外。“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应当随着画家对生活新的感受与表现同步发展,“借古”而“开今”,极古极今,道通为一,真谛是否在此耶?

上一篇 : 没有找到相关新闻   下一篇 : 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
  相关新闻 (绘画常识
 
从十大经典名画探索名家笔下画中画
那些赏金最高的名画
油画造假紧跟美展 油画辨假比国画容易
传统笔墨语言与当代山水画面的建构
浅析山水画的题材、技法与“林泉之心”
  热门新闻 (绘画常识
稀世珍宝:故宫馆藏名画
揭秘辽博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
“吴门画派”文徵明:一幅画与500年前艺术圈
《树下弹琵琶的仕女》:盛唐贵妇的闲适生活
高科技上阵伪画难辨 电脑扫描“创作”激光造印章
     
相关评论  
 
用户名: Email: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250 请您先查看评论须知!再进行评论!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6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1152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