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贡学师傅制作的龙头。

万贡学师傅编制的龙狮参加香港举行的某大型巡游活动。
东莞“龙狮”远销欧美
□信息时报记者陈武东
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而东莞龙舞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大朗镇的大井头村(现大井头社区)。今年恰逢是龙年,近日信息时报记者来到大井头社区,探寻一位“扎龙”老师傅万贡学,体味扎龙技艺在东莞的文化神韵。
据万贡学介绍,他扎龙已有10多年,现在竹篾在他的手中可谓扎什么像什么,英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都有他做的东西。作为大朗唯一一位扎龙师傅,万贡学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门手艺的制作中来。
“扎龙”远销英国、美国
“昨天下午过来的那位香港人,一下子预订了4只狮子和一条龙。”由于首次采访时,恰好遇到客人上门预订龙狮,记者只好请辞,隔日再访。第二日一见面,昌华狮鼓工艺行的扎龙师傅万贡学就迫不及待地将好消息告诉记者。跟随万贡学来到他的工作间,只见摆放在门前正在做最后加工的龙头,耸角、炯眼、裂嘴、垂须,威风凛凛地震慑着每位途经的路人。
1997年,17岁的万贡学从家乡湖南到佛山一家私人狮鼓厂拜师学艺;1999年艺成出师后,便带着扎龙的技艺来到东莞大朗,并创办了“昌华狮鼓工艺行”。“第一次扎的那条龙不太像,感觉更像是鳄鱼。”万贡学想起2001年自己扎的第一条龙,忍不住笑了起来。但10多年过去后,现在万贡学扎龙已自成一家,并不时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
如今,万贡学扎的龙可谓闻名中外,不少龙狮还远销英国、美国、比利时、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此外,他在香港更是业界的风云人物,提及昌华狮鼓,业内人士十有八九都知晓,还有3个论坛免费为其做链接,即使放眼世界龙狮讨论区,昌华狮鼓也有专门展示的领域。
工艺复杂薄利难招徒弟
扎龙的主要材料是竹和纸,工序繁复,十分费时。选竹篾、扎骨架、贴纸、上色、贴毛……据万贡学介绍,他家的龙是全手工打造的,如果扎一条15人舞的龙,三四个人合作,需要20多天才能完工。
这些天,万贡学跟另外3位搭档正在狭小的工作间里忙碌着。地面放着一大堆劈好的竹篾,每根约1.6米长、1厘米宽,这是扎龙骨架的材料。“做一条大龙,大概需要这样的竹篾400多条、藤条100支,要粘合1000多个接口。”万贡学告诉记者,扎骨架和上色是扎龙最主要的两个环节。“像不像龙、结不结实,重点要看骨架,骨架扎不好就会像鳄鱼。”万贡学说。
随着万贡学在国内外龙狮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跟我提出,能不能每月生产100条龙狮给他们,可以的话就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但万贡学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每年只制作一定量的产品,所以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订单。
“扎龙工艺复杂、乏味、薄利,年青一代对这传统工艺并不是很感冒。”万贡学说,自己多次想收徒弟,无奈一直没找到人。但谈到将来,万贡学还是乐观的,“现在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文化惠民的投入,关注扎龙狮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相信不久将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门手艺制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