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感受苗寨文化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感受苗寨文化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7年09月17日 20时07分04秒   来源: 中国文化网    编辑:幽香若兰   浏览:3316 人次 【打印】 【纠错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独特而多元的民族文化,为贵州的山川隽刻下了梦幻般的印记。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又以苗族为最多。苗族以他们的锦衣绣裙、芦笙舞、吊脚楼等,向世人展示着他们古朴而又神秘的异俗文化。目前,苗族在国内的人口只有740万,但却有大大小小150个支系,每个支系的穿着打扮,风俗习惯,舞蹈音乐都各不相同。

      苗族多以寨子为核心,由于大多数居住在山区。苗族的建筑多树为"吊脚楼"式住房,依山而建,有土的地方由于潮湿,所以一般作为厨房。而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最底下那层,是用来圈养家禽和家畜的,人在二层居住,苗族建筑的另一个特色之一就是这个"美人靠",可能是当时为了方便对歌,所以家家户户临街的这面都会有这样一个东西,像现在的阳台。

      能歌善舞的民族

      除了美酒,苗寨最吸引人的就是他们的歌曲了。苗族在解放前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千百年来,苗寨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编成了歌曲,代代传唱下来。他们的歌分为酒歌,情歌,山歌和飞歌几种。情歌一般是在男女谈情说爱时唱的,特点是婉转悠扬;山歌据说就像山势的变化,时而高亢,时而低回,音调变化非常丰富。而飞歌是最动听的,高亢,嘹亮,豪迈奔放,起源于古老的苗族在田地农耕时的劳动号子。

       在贵州的民族节日中,苗族节日约占总数的60%以上,且以歌舞为主的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居多。所以,在苗寨中放声高歌无异于班门弄斧,而且据当地人笑称,随便唱歌可能会引来异性对歌,到那时可就"麻烦"了。

      苗族歌舞丰富多采,歌有古歌、游方歌、飞歌、酒歌、丧歌、祭祀歌等,而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舞,包括芦笙排舞、芦笙圆舞、芦笙四方舞、芦笙导舞等近十种。这些舞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参加的人数众多。今天在南花村,上百村民跳起了芦笙圆舞,而记者们也被热情的村民拉进了队伍中,手牵手围成一圈跳舞。这种伴着芦笙音乐的舞蹈节奏感很强,而且如此众多的人一起跳,动作却惊人的一致,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既耕且游"的民族

      人们通常把世界民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耕民族的田园文化,另一类是游牧民族的"马背上文化"。然而却常常忽视第三类文化的存在,那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耕且游"的民族。苗族历来有不断迁徙的习俗,但苗族又与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总要在那里驻足一段时间,去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遍布湘、鄂、川、黔、滇、桂各省区,还渡海到达海南,甚至越过国境进入东南亚。

      尽管他们越走越分散,但文化传统并不曾丢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由母文化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苗族有多达173种民族服饰,这些不同的"亚族群"符号,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方言土语。据了解,苗族的语言分为三达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各地苗族节日

      姊妹节

      过去,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从正月间至三月间,分别选择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形式过节。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被誊为苗族的情人节,"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娇,他们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金丹不嫁。但是,阿姣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古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苗语称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gad liangl)",汉语意译为"姊妹饭"。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找不到媳妇。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双双对对结成眷属。

      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朗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鸡;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舞;夜里,又象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用竹篮盛着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装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回赠送给姑娘们,经过多次的来往,相互间的了解加深,产生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苗寨风情

      雷山被称为苗族文化的中心。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自然风光秀丽。勤奋智慧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走进雷山您就可以领略到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女戴银花,男吹芦笙,舞步粗犷,旋律流畅的民族风情,还可欣赏到有着《诗经》风雅遗风,欣赏到完好的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别具民族风采的"天下第一苗寨"的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倚山傍水而建的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誉为"天然民族博物馆";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清末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乡--郎德上寨,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第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己列为贵州东线重要民族风情旅游点,雷公坪"点将台",格头"秀眉营"等历史遗迹,吸引着各方宾客。

      酸辣苗菜,夹攻味蕾

      酸汤鱼

      酸汤鱼是苗族最具代表的民族菜、海内外人士最爱的菜,众多的苗族菜肴中,以酸汤最为著名,其酸香丰富,是苗族传统的风味菜,"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苗族民谣,运用朴实又生动的对比,赞美了鲜香美味的酸汤鱼。苗族酸汤鱼,是苗族人民深为喜爱的传统佳肴之一,也为苗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所喜爱。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苗岭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哪的姑娘,不仅长得貌美,能歌善舞,且能酿制美酒,该酒有幽兰之香,清如山泉。方圆几百里小伙子们都来求爱,凡来求爱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酿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这碗酒,只觉其味甚酸,心里透 ,但又不愿离去,当夜幕临近,芦笙悠悠,山歌阵阵,小伙子们在房屋后用山歌呼唤着姑娘来相会,姑娘就只好隔篱唱着:"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这个传说说明酸汤的食用历史悠久。

      苗族同胞居住在大山里、山高路远,几乎家家都有酸坛,少的两个,多的好几十个,苗家酿制的酸汤有几十种,酸汤取自高山上的清泉和各种中草药酿制而成,(美味独特,酸鲜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即使煮干锅,也决不会糊锅底,且鱼肉不会煮散,煮得时间越长越好吃)。苗族同胞爱酸,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酸在其中居首。这种经过发酵的自然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是多么有趣的味道,又是多么奇妙的感觉。人们都喜欢它,受欢迎的程度有目共睹。"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酸啊,望梅止渴。酸呀,就是这么开胃,这么过瘾。酸,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一听到就会立马口齿生津,精神振奋。如今贵州苗族酸汤鱼--这道名不见经传的苗族菜,已经被加进了新八大菜系里面,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它的酸。

      青辣椒拌鱼

      苗族嗜吃辣味,大众汤菜以辣子调制的"蘸水"调味,炒菜以辣子为佐料,凉拌菜更是少不了辣子面。青辣椒拌鱼也是苗族的风味名菜之一。将鱼割取苦胆后放入沸水中煮熟,烹锅内放点菜作为汤菜,将鱼取出剔去骨,捣烂肉,拌上烧熟捣烂的青辣椒酱拌匀,撒上盐粉、花椒及葱花、姜末、辣蓼等调料,其味尤佳。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是苗族传统名菜中佼佼者。将活鲜鱼割取内脏后,塞入姜、葱、蒜、辣椒、花椒、麻油等香料调匀的糊状佐料,扎上香茅草,外糊上黄泥,放进大火中烤熟,剥去黄泥和香茅草即成。烧烤时,香茅草沁出的茅香油渗进鱼肉内,其肉嫩、鱼鲜、香味扑鼻,与"叫化鸡"有异曲同工之妙。

      泡汤

      泡汤也是苗族的名菜之一。泡汤有猪肉泡汤和狗肉泡汤两类。过年杀猪时,将内杂的肺、水油和脆骨以及部分肥肉、脑髓剁碎,拌以糯米饭、猪血及辣蓼、花椒、三萘、芫荽等香料调成酱状,加上盐,灌进洗净的小肠。煮熟后成一种猪血灌香肠,其味鲜美,称泡汤。请来亲朋共食,称"吃泡汤"。狗血泡汤,制法与猪血泡汤大体相同。

      苗族美酒

       贵州是国酒之乡,苗族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贵州就出产美酒。在清朝初年的小说《镜花缘〉里,还记载着当时全国的五十好酒,其中就有贵州的苗酒。每个游人都可以用苗族美酒品赏美丽的而神秘的苗寨文化,感受苗人纯朴的生活气息。

      由于苗族居住地的地理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多半借酒来舒筋活血,消除疲劳,因而养成嗜酒的习惯。家家户户都能自制酒曲,自酿各种泡酒、甜酒和烧酒。客宾来到之时或家有婚嫁喜庆,均以美酒作待客最高礼节,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苗族饮酒一般为主宾对饮,酒至半酣,主人与客人交杯换盏以添酒兴;酒酣深处,主客还要对唱酒歌以为娱乐。在请客饮酒场合,年轻妇女或新媳妇,要唱飞歌敬客人美酒。逢年过节,只要走进苗寨,不论走进哪家,均可一醉方归。

上一篇 : 中国的印章文化   下一篇 : 生肖信仰及各民族生肖文化
  相关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百家宴的由来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热门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东巴造纸:承载纳西文化的天然古法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
白虎文化揭示土家族形成的路线图
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146452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