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走进盐边 感受民族民间文化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走进盐边 感受民族民间文化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12年12月26日 19时04分30秒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画香亭园   浏览:14858 人次 【打印】 【纠错

 


  仡佬族“送年节”歌舞

  盐边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盐边创造的许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如今,不少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随着农耕文明的消失而荡然无存。

  近年来,盐边县坚持走传承创新之路,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整理、发掘以大笮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集成》、《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等工作,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让这些传统民俗得以流传,让古老的文化得以延伸。今天,让我们走进盐边,感受和了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

  1 苗族斗釜歌

  红宝苗族彝族乡位于盐边县北部,幅员面积31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32个合作社,总人口4863人。居住着以苗族为主,包括彝、汉、白、傈僳等各族群众,是盐边县和攀枝花市唯一的苗族集聚乡。

  斗釜歌是苗族人的“古事歌”、“丧歌”、“开路歌”和“祭祀歌”,也称为“安魂曲”,主要由苗族东巴先生吟唱,是苗族口传心授的史诗式“古事歌”。

  苗族远离故土,割断了与祖先的联系,会失魂落魄,东巴念经将割断的根、失去的灵魂恢复,帮他们建立起遥远故土和已经故去的祖先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使他们恢复其实不可能恢复的原有生活。在盐边县苗族山寨广泛流传,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在丧葬和烧灵时使用,经汉文翻译为三十二段,两个版本。歌中唱道人间的起源为伏羲兄妹结亲制人烟、家禽的来源,苗族麻布来源,庄稼怎样耕种、人畜死亡源于病魔,苗家无文字善歌舞等内容。原有三十四段,现在的老人凭记忆只能演唱二十至三十段。

  斗釜歌是苗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以古歌的形式体现苗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藤图崇拜。对研究苗族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目前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笮山锅庄

  盐边县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传统音乐舞蹈与他们同生同长,通过他们的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口授身教代代传承至今,最早多在房内火塘边或围绕篝火唱歌跳舞而得“锅庄”其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锅庄又直接受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生产、环境、习俗诸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并在“婚、丧、嫁、娶”、修房造屋、节日活动、庆祝丰收和贵宾来临时载歌载舞。没有文字的盐边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傣族均以上辈人言传身教,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保留和创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笮山锅庄”源于盐边,是盐边县民族口传身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上世纪90年代,盐边县文化工作者在搜集整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料基础上,将盐边彝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等用来消除劳动疲劳、锻炼身体、感谢神灵保佑、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锅庄、打跳舞、拍手舞等舞蹈和优美动人的民族歌舞、古朴悠远的民族礼仪、撩人心弦的民族音乐、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原汁原味地汇编成了一套“笮山锅庄”。粗犷奔放而又刚柔并济,动律奇特的“笮山锅庄”,以其文化内涵丰厚、舞曲优美流畅、相对简单、易学易跳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笮山锅庄”舞曲为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步为劳动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素材,充分展示内心的激情。如今,“笮山锅庄”已经成为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休闲娱乐的集体舞,是盐边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如今已不是盐边县的专利,它已成为攀枝花地区、凉山地区、云南省周边地区群众共享的民族文化资源。“笮山锅庄”在盐边县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普及范围较广,群众喜闻乐见(目前已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苗族绷鼓仪式   

  苗族绷鼓仪式是盐边苗族祖先言传身教留传给后人的祀祭祖宗、驱邪祈福、保佑安康、凝集族人的传统民俗活动。如今的绷鼓仪式融入了苗族歌舞、服饰、乐器和文体活动内容,使其去掉了神秘的面纱,显得更为隆重。

  绷鼓仪式由苗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发起,组成“主事会”,推选一人为祭司。东巴先生择一“吉日”砍樟树做成长1.3米,直径0.9米的鼓桷,派壮男到“奶头山”山泉边寻找牲畜吃不到、无污染的藤条若干,宰杀黄牛一头取皮,用木材做成圆形“鼓蛋”,带土灶灰、茶叶水在绷鼓场地搭成绷鼓架。祭司带领3位吹笙人先向宰杀的牛烧纸烧香,用绳子将牛皮、鼓蛋、鼓桷固定在绷鼓架上,涂灶灰和茶水。祭司率领5个吹笙人先拜神灵,再拜祖宗后,由9名男人手持藤条返时针鞭打牛皮,再由7名女人顺时针鞭打,后由每户3个或5个轮流鞭打至牛毛脱光,牛皮发白,主事人用竹蔑圈牢铁钉钉环固定而成。天黑后,祭司率5名吹笙人和一名孤寡老人背鼓与族人一同将鼓送入“公房”,经过屋内外对答后将鼓吊于横梁,祭司念经文,主事一人击鼓,随着鼓点将一只大红公鸡宰杀,毛沾血贴与鼓上,祭司与吹笙人围鼓边转边拜,族人喝酒、吃牛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在苗族祀祭活动中,最隆重、规划最大的就是“绷鼓仪式”,活动期间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婚礼改期。认为只要求得祖先灵魂和诸神的支持和护佑,事事能如愿,能欣逢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绷鼓仪式流传于盐边县红宝苗族乡。(目前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仡佬族“送年节”

  “送年节”是盐边县永兴镇仡佬族较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是仡佬族人追求美好生活,汇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群众活动。以歌舞、祭祀、祝颂、工艺、刺绣、砸酒、美食、诉史、育人等内容为一体的大展示。

  仡佬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影响,传统的熏陶而形成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神与他们同在。为纪念杨、李、熊、朱、罗五大姓祖先迁入盐边,使祖先灵魂与族人相聚,使树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每年正月初七便举行辞旧迎新的“送年节”,表达族人战胜大自然的坚强决心。

  正月初六,“庇牟”指派年轻的后生上山采集七种不同的野花枝,打上掌盘,背上背篓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收集族人自愿捐出的祭祀物品。初七一早,庇牟带领全族人将预先酿造的“砸杆酒”、肉和祭品一同送上村后林中神树下,树上挂着羊头和红绸带,支大锅煮“百家肉”,用七色花枝搭祭祀神坛,凡年龄满12岁以上女性不准进入祭祀场地。“庇牟”烧香拜祖后,开始唱祭祀歌……祭祀过后,在铺有松毛的地上摆上“百家肉”,斟上“砸酒”,族人开怀畅饮,老者聚在一起商谈族中大事和传承事宜,妇女们拿出自家刺绣、鞋垫、香包相互评论,相赠祝福,青年们则用火枪、弓弩打靶欢乐。夜晚,围着篝火尽情地跳锅庄舞通宵达旦。

  仡佬族“送年节”是盐边境内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广泛参与,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送年节”让古老文化延续活跃在现代生活中。这种隆重的群众活动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现,通过活动凝聚人心,焕发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团结进步。(目前已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傈僳族婚礼

  傈僳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渊源只有汉族史书有零星记载认为在公元八世纪以前,明洪武十三至十六年(1380-1383),聚居于四川雅砻江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和安宁河谷地区的土著民族和从云南迁移到盐边的“花傈僳”,与云南怒江、丽江、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德宏州等地的傈僳族同源。

  傈僳族认为土地在于承载万物,婚姻的根本是延续人类,是传承先辈意志的继续,傈僳族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儿子娶亲,女儿出嫁后就与父母分居独立生活,幼子和独子留在父母身边承传家业。

  傈僳族婚期多定在冬腊月至来年二月间,通常由男家亲戚担任“瓦喇帕”到女家唱“说媒歌”议亲。迎娶时由东巴先生占卜择“吉日”,“瓦喇帕”率接亲队伍到女家通过对歌、跳锅庄迎亲。女家请“嘎玛”(歌手)对歌,用“七大碗”或“九大碗”待客,晚上“嘎玛”唱“婚姻调”,与主客跳锅庄。第二天早晨,舅母和姐姐在密林中为新娘刮脸,披上花头巾坐房前松毛地上,舅母将新娘洗脚水泼洒在闺房中以示吉利。“瓦喇帕”手持鲜花和松枝在堂屋中敬神,新娘叩拜家神跨出门时由舅母帮其提起裙摆,意为不让新娘带走娘家财运。送亲队伍在堂屋中跳“领亲舞”即可上路。

  送亲途中过沟过坎“嘎玛”与“瓦喇帕”即兴对歌并休息三次,第三次休息时,男家派葫芦笙手和亲戚带糖果、酒、烟迎客,新娘进入男家院坝,女家送亲客用被褥举过头罩住新娘,男家向新娘撒一把干羊屎粒,意为驱散从野外带来的恶鬼病魔。新娘进屋不与新郎见面,见面则认为今后婚姻不合。男家在堂屋内点燃“杠香”或“豆瓣香”头向东方来辟邪,在香火下摆两缸白酒,入夜后,婚礼开始,新人跪拜天地、祖父母和叔舅长辈,不拜父母,主持人向新人讲家史男方说三辈人,女方说二辈人。送亲客中长辈为新人各取一新名供日后父母呼唤,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与亲友在坝中跳舞至深夜,新郎、新娘同屋不同房,与伴郎、伴娘同宿新房内。第二天,新人向送亲队伍跪别,送亲客人向新人赠送礼品,男家向送亲客人赠送礼品,整个婚礼共三天,第一天称为相帮,第二天正酒,第三天复原。三天后新娘回门,婚礼结束。

  傈僳族婚礼如今在盐边县箐河傈僳族乡和渔门镇、永兴镇、国胜乡、惠民乡、红宝乡、红果乡等傈僳族集居区广为传承。(目前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陇 攀枝花日报 记者 李刚)

上一篇 : 跳菜:民间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下一篇 : 傣族文化——贝叶经制作技艺
  相关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百家宴的由来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热门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东巴造纸:承载纳西文化的天然古法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
白虎文化揭示土家族形成的路线图
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058838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3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