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民间艺术频道>>>求食的历史
猜你喜欢的文章 
 青海尖扎“五谷画”艺人似“神笔马良”:巧把粮食变金沙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甘肃陇南独特乞巧民俗:在水一方·传承千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 编辑:王姊妃 为您推荐  马克思故乡决定接受中国赠雕像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纳西族“子谷妹”习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百家宴的由来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土家族十大风俗习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苗族凄美爱情故事:爬山节的传说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重庆秀山民族村:苗绣绣出致富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全国畲族文化剪纸艺术展走进畲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民间艺术:丑陋蟾蜍是美女嫦娥的化身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新疆哈密“绣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崇奉雨水神的千年水族民俗——敬霞节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求食的历史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9年07月10日 21时22分29秒   来源: 华夏文明    编辑:若兰   浏览:5880 人次 【打印】 【纠错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是问“吃了么?”其本意并不在于询问对方是否用餐,大体相当于外国人见面时说的“你好”。清早起来到外面散步,熟人相见要问一声“吃了么?”走在上班的路上,会不断有人问“吃了么?”进了办公室,同事还要问“吃了么?”甚至从厕所里出来,也要被熟人问一声“吃了么?”问者并非有什么歹意,绝对是习惯用语,随口说出;而听者也不在意,随口答应:“吃了吃了”。要是外国人遇到这种问候,肯定会恼火——你什么意思?问我吃屎没有,把我当成狗吗?

    说起这个招呼用语,由来很早。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太后当权,秦国发兵讨伐,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太后的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并且说谁要是再提这事,“老妇必唾其面”——啐他一脸唾沫。老臣触詟见国事危机,必须说服太后,他的办法就是先问候太后吃饭如何——“日食饮得无衰乎?”气氛由此得到缓和,然后再晓之以利害,终于说服了太后。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饭当然是头等大事,忽视不得。但这绝对不是中国人的独特认知,而是全人类的共识。可是,外国人见面怎么就没有这种问候?我以为应该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弥漫战争烟尘的历史,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夺其口中食,剥其身上衣,百姓在“战死也是死,饿死也是死”的绝境中,只好选择抗争一条路,因为抗争还有取胜的可能,要比坐以待毙强得多。便有一时豪杰,顺百姓求生之心,用百姓抗争之力,义旗高举,改朝换代。可见,中国的历史就是百姓求食的历史。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先民们见面询问“吃了么”,这三个字所包含的历史是何等的沉重!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才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五六十岁的人会有准确的回答:并非在建国之后,而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不会忘记“三年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只供应二两口粮,大人饿得眼发蓝,孩子饿得舔碾盘。我那时在农村一个乡镇中学读书,每天只上一节课,其他时间就到野地里找食吃。那时候,人们见面问一声“吃了么”,其中所包含的关切之情,彼此都能领略得到。

    如今,中国的老百姓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照理说,见面打招呼已经没有必要再问“吃了么”。但是,民族的语言习惯并非随着时代生活的变更而戛然终止,它还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吃了么”这句招呼用语不妨再说它几年。说说也有好处,从中可以回顾民族的历史,珍视今天的生活。

上一篇 : 城隍信仰和城隍文化   下一篇 : 钱俨与《百家姓》
  相关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传承藏族传统文化——角冠特色手工艺品
贵州千名绣娘织画卷 苗绣文化显魅力
百家宴的由来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热门文章 (民族民间文化
《茶经》文化的传统与传承
东巴造纸:承载纳西文化的天然古法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为何叫“破五”
白虎文化揭示土家族形成的路线图
春节,世界文化中的独特符号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1942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