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球拥有约100万人,中国境内有35万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是一个始终注重保持自己独特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来自它的悠远与神秘。在佤族文化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原生态传统宗教活动,拉木鼓、祭龙摩爷、做鬼,就是其中的重要活动。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它源于母系社会中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着木鼓。千百年来,敲响木鼓,群山震荡,可以与祖先和神灵通话,可以驱凶避邪、祈求村寨平安,可以召集和激励部族成员抵御外来侵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木鼓已成为佤族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和道具。 
    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欢节,"克噜克罗"是阿佤人拉木鼓的日子,大约是每年开春之前,分为选料、拉鼓、制鼓、上架四个过程。 
    选料。拉木鼓这天一早,几十个强壮的佤族汉子扛着枪、斧、刀等,来到山上事前看鸡卦选好的大红毛树下,先由魔巴念几句咒语,几十支火枪向大树叶齐鸣,意为赶走树鬼,然后轮流砍伐,直到砍倒大树。树砍倒后,魔巴须拿一块石头压在树桩上,以示给神树的买树钱,求树神不要怪罪。 
    拉鼓。精选一段2米左右的树干砍下,凿下两个耳洞,拴上四根粗藤条,众人齐心拉回木鼓房,途中不间断地有人加入到拉木鼓队伍中去。一魔巴走在队伍前面撒米、酒等祭祀品,意为让路上可能伤害的小树、小草们的神灵让道,另一魔巴骑在树身上领唱,大家边拉边合唱《拉木鼓歌》。 
    制鼓。把木鼓拉到寨门或木鼓房后,请专门制作木鼓的工匠开始制作木鼓。先剥去树皮,在树身上部的两侧按女性生殖器的形状(佤族的始祖安木拐是女性,因而佤族崇拜女性,将木鼓做成女性生殖器的形状)凿空四处,深浅不一,所以敲击木鼓会发出不同音阶的声调。 
    上架。木鼓制作完后,魔巴选一吉日,组织村民把木鼓抬到木鼓房。一般一间木鼓房内支放着两只木鼓。木鼓拉到寨子边时,全寨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唱歌跳舞迎接。 
    龙摩爷,是每一个佤族部落都有的存放供奉人头、祭拜神灵的神山鬼树林。1958年国家禁止猎人头后,佤族才用另一供奉物--牛头代替人头。位于云南省西盟县新县城龙潭湖上方的龙摩爷圣地,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存放了三千多个牛头。每逢重大节庆日,阿佤人都要到龙摩爷圣地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山寨平安、五谷丰登、日子和顺。 
    祭祀时,由一名魔巴带领象脚鼓手、锣鼓手各四名在前面领路,参与祭拜的数名人员手抬芭蕉、甘蔗、茶叶、谷子、小红米、公鸡、猪头、苞谷等祭品跟随其后,到龙摩爷圣地摆放好祭品,怀着无比虔诚的心肃立在祭祀台前。魔巴根据需要祭祀的内容念祭祀咒语,杀鸡祭祀,祈求神灵庇护,并为参加祭祀的人员发放用于祁福的麻线,让参祭人员许上自己的心愿后,将麻线挂在牛头桩上。之后,魔巴抓起祭祀过神灵的米、茶等撒向牛头、宾客,以示吉祥。谁身上落的米、茶越多,谁得到的福气就越多。祭拜结束后,魔巴为参祭的宾客拴线并敬水酒,以示幸福、吉祥、平安。 
    做鬼,是佤族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鬼神众多,几乎到了"无物不有鬼神"的地步,有各种树鬼、火鬼、水鬼、谷子鬼、山鬼等等。在诸鬼神中,他们最崇拜的是"木依吉",认为"木依吉"是创造万物的神灵,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在佤族聚居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一片神林,林中建有供奉"木依吉"的小草棚。佤族每年的宗教活动始于做水鬼,其意为祈求风调雨顺。做水鬼在每年佤历12月举行,在各种祭鬼仪式中进行修水沟、砍水槽、接新水等活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