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聘(1733-1799),字遁夫,号两峰,别署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道人、却尘居士、蓼州渔父等,祖籍安徽歙县,二十一世祖起适居扬州。罗聘苦读诗书,勤于习画,并拜金农为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扬州八怪”中成就很高的“殿军”。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画风活泼放逸,奇妙扑拙,意境清新,为后人钟爱。 
   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首次进京,有感于人情世态,作《鬼趣图》八幅,讽世意味甚深,京城引起轰动,著名文人翁方纲、钱大昕、蒋士铨等皆有题诗。乾隆四十四年(1779)罗聘迫于生计到南京卖画,结识袁枚,袁枚得以观赏《鬼趣图》,大为赞赏,亦题诗三首,其一云:“我纂鬼怪书,号称《子不语》。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得此趣者谁?其惟吾与汝。”多记鬼怪之事的《子不语》与《鬼趣图》,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堪称意趣相通。
   罗聘在南京期间经济拮据,得到袁枚的资助,彼此甚为相知,于是有了罗聘为袁枚画像之事。据袁枚《戏题小像寄罗两峰》一文,知“袁枚像”画好之后,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是袁枚家人与罗聘。作为最了解袁枚体貌的家人,面对此像直言画的不是袁枚;罗聘则争辩画的就是袁枚。据情理推测,此像在形似上大概是未下功夫,故家人一眼就看出。罗聘画的是写意的“怪画”,重在神似,所以坚持画像是袁枚。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袁枚出面打圆场,发表了一番高论:“我有二我:家人目中之我,一我也;两峰画中之我,一我也。人苦不自知,我之不能自知其貌,犹两峰之不能自知其画也。毕竟视者误耶?画者误耶?或我貌本当如是,而当时天生之者之误耶?又或者今生之我,虽不如是,而前世之我,后世之我,焉知其不如是?故两峰且舍近求远,合先、后天而画之耶?然则是我非我,俱可存而不论也。”可以看出袁枚含蓄地表达了此画像确实不太像自己的意思,以使家人气平;但其论又给了罗聘很大的面子,且阐释了一番通脱、豁达的人生哲理:人凡事不可“过于执”,应该多角度地看待世间之物,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其中不无老庄意味。
   袁枚怕此图自藏被家人损坏,乃“托两峰代存”,认为罗聘“势必推爱友之心,自爱其画,将与《鬼趣图》”等,“共熏奉珍护于无穷,是又二我中之一我之幸也!”自己的画像竟让画者收藏,袁枚此举亦出乎常情,匪夷所思,看来袁枚亦可划入“怪”之列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