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1906—1977)现代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奠基人。河北省束鹿县人。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协首任主席,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艺术界“走出象牙塔,来到十字街头”、“艺术为了大众”等新文化思想影响下,开始深入农村写生,创作了大量以中国画表现民间疾苦的作品,由冯玉祥配诗发表。后长期在西安从事创作,带领西北画家共同探索,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长安画派”。
赵望云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将创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早期的农民题材绘画,表现当时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亲切生动,体现出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在当时中国画改造的潮流中具有先驱和表率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他带领西安画家深入黄河流域和林区写生,将人物与自然相结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写生画稿和创作,同时奠定了长安画派的总体风格。尽管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赵望云被荒谬地定为“右派”,以及随之而来的“文革”所受到的长期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在他带领下发生的地域性美术活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42年定居西安,以西北自然风光及多民族人文风情为本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雄浑博大,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同时他还组建画会,创办刊物,开设美术社,组织画展,成为当时西北画坛的核心人物。并培养了享誉当今画坛的 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著名国画大家,以生动、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表现中国西部风土人情和山川气势,形成了当代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
赵望云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文化建设事业中,指导完成了西北诸多文物发掘,文化遗址保护等极有远见的工作。被文物界尊称为“西北文物事业的奠基人”。这期间,他的艺术创作更为蓬勃旺盛,足迹踏遍三秦大地,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域,被誉为“长安画派” 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赵望云晚年的艺术创作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画作意境新奇,意味隽永,形的松散化与神的内敛化,空灵洞明的气态以及诗化、音乐化的表现都被认为是从心所欲,臻于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由于赵望云以农村写生为代表的前期作品,以开创中国画反映现实生活新风气的先驱作用及后期对于长安画派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确立了他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中开宗立派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