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兼建筑师、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意大利人,原名Guiseppe Castiglione。生于意大利米兰,卒于北京。1714被教会派往中国,遂取汉名郎世宁。康熙末以画供奉内廷,得到皇帝的赏识。曾奉命参加圆明园欧洲式样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并任奉宸院卿职,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尤精画马。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代表作有《平安春信图》、《百骏图》等。
郎世宁还向中国的宫廷画家传授欧洲绘画的技法;帮助工部右侍郎年希尧撰写《透视学》,此书为第1部介绍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的著作。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竟没有机会传教。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郎世宁教士1715年七月抵中国,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时的,”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 
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 
在一所座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画室内作画,直到下午五时为止。这间屋子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画师必须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除绘画外他们还得修习汉文与满文。 
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 
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他向康熙建议设立一所绘画学校,不获采纳,后来他出版了一本《视学》。 
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 
雍正在位13年,由乾隆继承大统,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这时郎世宁已47岁,谙习内廷事务,于是教会高级人士令他向皇帝呈递奏折,此举很危险。某日乾隆照常来看他作画,郎世宁匍匐跪下,说了几句有关“我们的神圣教律”遭受谴责之类的话后,就从怀中掏出一卷用黄绸包裹的耶稣会奏折呈上。当时内廷太监看见郎世宁的大胆举动,都吓得心惊胆战,乾隆却温和地说:“朕并没谴责你们的宗教,朕只是禁止臣民皈依罢了。”从此以后,郎世宁每晨入宫必受搜查,以保证他的确没有怀带什么奏折。 
郎世宁还不死心,又试了一次,1746年有5名本笃会传教士判处死刑。一日乾隆命郎世宁呈一幅新画的画稿时,他又跪下说:“求陛下对我们忧伤戚戚的宗教开恩”,乾隆面有愠色,不置答复,皇帝的决定是不能更改的。 
不过郎世宁在宫中也有轻松的时刻,某日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 
此后郎氏就没再受作弄,不过他还是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这是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仅在该画完竣、七十万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宴会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哈萨克贡马图”与“玛,整个绢卷轴中笔触挥洒自如,景色生动逼真。 
乾隆要修建圆明圆为夏宫,郎世宁又秉旨设计图则。乾隆命郎世宁起草建筑图样进说:“就采用欧夷的样式吧。”从那幅带有巍峨壮丽巴洛克风格的蓝图中,可以见到建筑上的主要旨趣,大理石圆柱以及意大利式豪华富丽的螺旋形柱头装饰。 
不过,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用兽形装饰的飞檐,却是中国传统式样,这项工程于1747年至1759年间进行。 
郎世宁于1766年去世,年78岁,丧礼备极哀荣,葬于城外数公里御赐的一块土地上,乾隆还亲撰墓志铭,以示对这位高年教士永远怀念。
    下侧:《松鹤图》,纵223厘米,横142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松鹤图
   《松鹤图》,纵223厘米,横142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此图为绢本设色,郎世宁画松鹤,唐岱补巨石。巨石挺立于苍松之后,郎世宁参照西洋绘法,皴擦不明显,但有较好的立体感。一对羽毛绚丽丰润的仙鹤统松而追逐,神态生动逼真。地面画有各种花草,各具其态。古松苍劲挺拔,干枝弯曲,松根裸露而且盘根错节。全图洋溢着祥和气氛。此画其用笔、用墨、敷色等与传统中国绘画有较大的差别。这与作者是西洋人有着密切关系。画面上钤“乾隆御览之宝”方印;右下署款“臣唐岱恭画石”、“臣郎世宁恭画松鹤”,又钤有“臣世宁”、“臣岱”朱文方印各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