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油画,1503-1505年)达芬奇(意大利)        一、什么是美术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一般来说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如周代的《盂鼎》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土地、奴隶的铭文,它包含着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观念。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封建帝王举行祭礼的建筑,包含着祈求上天“赐予丰年”的信仰。罗丹的《思》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吐放出来,就像罗丹自己说的:“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由此可见,美术的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服务于某些中介环节而从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战国的《虎座鸟形鼓架》中的鸟就是神话中的灵鸟“凤”,传说它一出现就会“天下康宁”,完全是艺术构想出来的,但却是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形象。美术创作是个体性精神劳动,必然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采用了立体主义的分解与组合手法,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忧虑。凡高的《星月夜》那动荡、闪烁的星空和景物表现出他独特的性格和骚动不安的潜意识活动。这些作品都表现出画家独特的认识、感情与个性。也正由于这一特点,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和流派,从而可以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要求。    哭泣的女人(油画,0937年)毕加索(西班牙)        思(雕塑,1886年)罗丹(法国)    
   二、美术的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概括地说,美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因为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实现的,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也起着认识和教育作用。事实上,具体作品更加明显地体现哪种功能,是各有侧重的。
   从美术的认识功能来说,由于美术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的能动的反映,所以所有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智能的形成、发展与情感、意志的培养。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的说服,而主要在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意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无疑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
   审美功能是美术的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审美心理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当我们惊叹于达·芬奇是如何捕捉住蒙娜丽莎容貌与内心的迷人魅力的时候,当我们佩服于我国先民是以何等巧妙的智慧创造出那优美而又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凤鸟形象的时候,或者是置身于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环境中的时候,就会从这些美的创造中获取到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总起来说,美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虎座鸟形鼓架(工艺美术,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