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天津美术学院主楼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翻建
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天津美术学院,2006年金秋喜迎办学百年庆典。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法国土昆美术学院、法国土伦美术学院、德国哈勒美术学院等20多所海内外知名美术和艺术院校的代表前来祝贺。值此良机,天津美院还在新落成的美术馆里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准的专题展览。
百年沧桑 崇德尚艺
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06年6月13日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这是我国早期公立女子师范学校之一。校址初设天津河北区三马路三才里西口,1910年迁至天纬路南。学校初创时规模较小,属于中等师范性质,仅设简易科,学制一年半。1912年春,更名为北洋女师范学校,一年后更名为直隶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又称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应女子教育之急需,该校规模日益扩大,学制改为五年,包括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并聘请外籍教习、教员来教授英文、日文等课。该校早期已设有图画课和手工劳作课,开启了美术教育。1926年,值全国艺术活动兴盛之际,学校深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第23级后期分科时起,即设立美术科,同时增设西画、国画、图案画三个专用教室,从此有了美术专业。美术科制定有“教学注意要点”,并设有专职教员。当时的图画教员有苏昌泰、孙观生等,技艺教员有杨漱薇等。至1928年9月称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止,该校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849人。转年6月该校改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后,以培养中学师资为宗旨,下设师范、中学、小学、幼稚园等四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教学链。学院本部初设国文、家政两个系。后相继增设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7个系。至1935年,院本部计有九个系和两个副系,加上附属四部,学生达1500余人,是当时全国女子高等教育中体制完善的院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院长齐璧亭率院本部西迁并入西安临大(后改为西北联大、国立西北师院)。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暑期在津原址复校。1949年8月,该校改为河北师范学院,改建之初设有教育系、文史系、音乐艺术系和体育系。此后学院规模、科系设置迅速扩大。1951年,音乐艺术系分建为美术系、音乐系。至1956年6月,已拥有教育、中文、历史、地理、外语、政治教育、音乐、美术、体育、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系,在校生1558人,教职工564人(其中教师288人),成为当时全国科系最为完备的师范院校之一。

北洋女师范学堂更名于1912年,图为该校师生在学堂匾额下合影
1959年起,该院一改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师范性质,日益扩建成多学科的高等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校相继称为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五七艺术学校、天津艺术学院等。美术类占全院系科的比例最多时达到二分之一。从1956年至1980年,该院从京津等地陆续调入一批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雕塑家,美术各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组成了一支颇具实力与影响的中国画教师队伍。学院负责人高镜明、张泊生和老教师孙其峰等对此功不可没。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天津美术学院正式成立。
百年润泽,树人不辍,该院形成了爱国、求真、崇德、尚实的校风,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教育家、美术家和众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呈现出学风醇厚、俊彦辈出的喜人景象。在这里,不仅培育出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许广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张志新为代表的追求真理的革命志士,也培育出难以计数的沉静治学的知名学者、艺术大师。在此任教的张伯苓、张相文、马千里、顾随、李何林等许多专家学者享誉中外。1930年任河北女师学院英文系主任的翻译家李霁野,当时翻译出版了世界名著《简爱》。剧作家曹禺1935年在此任教时,创作完成著名剧作《日出》。我国第一个体育学女博士张汇兰,也曾在此任教。在此毕业的周仲铮成为海外知名画家和作家。台湾作家张秀亚、罗兰也都是该校毕业生。建国前后,这里更是聚集了李骆公、穆家麒、张其翼、王之江、鲁汀、王竹庵、王麦秆、阎丽川、溥佐、王颂余、孙其峰、萧朗、秦征、陈因、张世范等一批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力学力行 内化品质
20多年以来,天津美院的美术教育逐步发展壮大,积蓄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学建制不断整合发展,跻身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目前,学院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600余人。天津美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任教师243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55人,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或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画系人才荟萃,这个教师群体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山水,在每个年龄梯次上都有杰出成就者,白庚延、吕云所、韩文来、杨德树、陈冬至、霍春阳、何家英、颜宝臻、刘泉义、喻建十、贾广健等,他们的深厚艺术造诣备受海内外同行瞩目。
天津美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举办专题讲座或举办画展。在中法两国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和法国土伦、土昆两所高等美术院校达成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分的办学协议,按3+1(本科生)或2+1(研究生)的模式培养学生,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留学研修,每年选派留法学生20余名,至今五届以来,学生学习效果均良好。在校的海外留学生16人。此外,还聘请了24位美、法、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
近几年,学院加大投入,建有绘雕艺术学科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学科实验中心和现代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还建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室、演播室。学院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目前,拥有两个实验中心(含9个教学实验室),4个语言实验室,21个多媒体教室。
辟美术新馆 造艺术殿宇
在天津美院办学百年之际,天津美院美术馆建成并正式启用。这不仅是天津美院再创辉煌的标志,也是向社会开放的天津市唯一的大型美术教育和美术陈列展示场馆。这座全国一流的美术馆,设计风格为后现代主义,建筑造型虚实对比、沉静简约、端庄时尚。整个建筑在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上达到了完美统一。其中,藏书丰富、馆藏有特色、管理现代化的美术图书馆,建筑面积5200多平方米,包括综合馆、报刊馆、音像馆、专业图书馆、藏画临摹室和文物陈列室等,藏书22万余册,馆藏国家级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以及各类复制资料共计近万件。通过实施网络化管理,该馆还与市内各大院校实现了美术类图书资源共享。
天津美院美术馆犹如一艘盛装的艺术方舟正徐徐起航,8个风格迥异的中外艺术展相继在此开幕。包括“中日法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校友作品展”、“《传统的再发现》天津美术学院藏20世纪上半叶绘画精品展”、“天津美术学院校史展”、“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等。
“中日法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作为首展,由天津美院和天津博物馆主办,日本国际美术家协会和法国艺术家协会协办。共展出来自中国、法国、日本、瑞士、西班牙、美国、意大利和古巴艺术家创作的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版画、书法作品以及工艺品680件。此展令中外观众赞不绝口。法国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前任会长扎基先生闻讯特意赶来。在他的印象中,天津在文化、艺术方面稍显闭塞,但这次真是大开了眼界。他说:“天津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城市品位都令我感到吃惊。与北京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天津的现代文化气息更浓。”

美术馆的展览连续不断,使学院的师生们大开眼界
办学新理念 沉静加进取
美术是个人、家庭和全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需求,也反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准。城市的发展,不单用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还要看她的社会发展状况、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其中就包括美术水准。立足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一天津城市发展新定位,天津美院将面向现代化,适应时代要求,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艺术院校不能只满足于培养出适用的‘工匠’,而要致力于造就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导引出该院育人方式的“三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为此,天津美院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校史陈列馆,使之成为该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先进的治学理念,使该院形成了不浮躁、求真实的学术氛围和包容开放的艺术追求。该院绘画雕塑和设计艺术两大主导学科均在专业教育的成熟发展之上积极拓展,取得了诸多研究和教学新成果,形成了学科的比较优势。强调审美教育和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得该院培养的学生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受到欢迎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