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中心的河北宝地,是天津翰墨艺术和文化教育的发祥地。笔者珍藏有几册20世纪40年代初的《尊古书画半月刊》,从中也不难体会到这一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天津城市的不断繁荣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津沽文化艺术事业一派兴盛。书法家杨昱昆于1928年在今河北区月纬路创办“楷学励进社”,以弘扬国粹,促进文化。楷学励进社面向全国招收有志青年,传授书法艺术,学员远及广东、广西、四川、甘肃等地,十余年间毕业达千人之多,成绩可观者过半。
1937年天津沦陷,铁蹄下的天津文化人保持着应有的民族气节,面对城市文化遭侵、出版萧条的局面而感伤、忧愤的同时,“霜天何必伤秋肃,只向冷风红处看”,有识之士兴艺、求索、强国的意识陡增。素以倡扬传统书画艺术著称的杨昱昆于1940年3月末向市教育部门呈文:“近复鉴于世界潮流趋向,国画一端尤应提倡,俾兴书道,相并发展,拟即改组楷学励进社,更名尊古书画学社。”与此同时,学社的一份刊物也在积极筹办中。就“尊古”之名,杨昱昆曾言:追念古人对书画艺术苦心力学、殚精竭虑、昕夕研究的精神,堪为后人取法……吾侪后生,师法古人,不能忘本,自当尊敬古人。同年5月,楷学励进社获准改组“尊古书画学社”后,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尊古书画学社的规模与影响提升,在原书法科的基础上新增国画科,分别由杨昱昆与黄士俊任教。书法教授篆、隶、魏、楷、行、草,国画教授山水、人物、花鸟。面授班、星期班、函授班的多样办学形式,满足了不同书画学子的要求。在浮躁与纷乱的时局中,学社要求同仁、编务洁身自爱,敦品励行,钻研业务。对于学艺精进的学生,不惜名家书画相赠鼓励。同时,在一年的学制期间,学社举办两届书画交流展,学风蔚然。随即,《尊古书画半月刊》也于6月1日精彩亮相。
日本占领天津期间,原本繁荣的天津出版业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消闲类出版物充斥街市,加之津地纯粹的书画刊物寥寥,《尊古书画半月刊》的问世在天津艺坛引起强烈反响,“如晨曦初放,耀然出彩,霞彩四布,大地为之光明”。中国书店、大陆书局、世界图书局、天津书局、老胡开文、文化斋等竞相代售,盛况可见一斑。文化名流、书画名家或丹青,或美文,纷纷致贺。《尊古书画半月刊》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书画艺术、技法讲谈,举凡古人名人墨迹精品、文艺著述、访问快讯、轶闻趣事等,无所不包。半月刊不断刊发历代名作及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的墨宝,以飨读者。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工业印刷局、复兴印刷局承印的该刊,由于采用了当年高水平的珂罗版印刷,书画作品的层次清晰,笔墨尽显,令人赏心悦目,可与著名的《湖社月刊》、《艺林月刊》相媲美。
尊古书画学社社长、半月刊主编杨昱昆多年悉心古今文字研究,尤其对汉魏书法追求尤甚,深获神髓。在创刊号上,杨昱昆以连载的形式编撰《历代书家小传》和《六朝笔法》,其心志不难所见。创刊号出版后,学设即收到各地信函三百余件。各界予以赞许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学社倍受鼓舞,“谨将诸同志的南针依次排列,悬在壁上,编者时时注视,当作座右铭。”另外,限于条件与经费,半月刊重在热心支持者的无私供稿。“编者没有礼品酬劳,谨当涂奉对联一幅,或中堂或扇面,以答雅意”。尊古书画学社与《尊古书画半月刊》不断造就着艺术人才,传播着书画精粹,在天津城市文化发展中留下了值得载录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