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殷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都经常出现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根据记载在魏晋南北朝和初唐时期已出现了不少以描写鹰、鸡、鹅、雉、孔雀、鹦鹉以及山花园蔬等为题材的作品,但这时还没有产生专门从事花鸟画创作的画家和理论,花鸟画也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这些作品或是带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但从出现时间之早和数量之多,足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和画家们对草木鸟兽的特殊挚爱,这是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有人说花鸟画是由山水画中的松石演变而来的,也不无道理。盛唐时期出现了一些专门画松石、树石的名手,还能看出和山水画的微妙演变关系。毕宏笔下的松石图,已不同于山水画中松石画法,更具有独立性,史书上称“改步、变古、自宏始也”。和他同时代的画松大家张璪,在答复毕宏《问者受》时说的“外师造化、中法心源”的千古名句,不但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对更具有精神性的花鸟画形成,也极有促进。
   唐代中晚期,薛稷、边鸾、腾昌佑、刁光胤等花鸟画高手辈出,使花鸟画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画科。薛稷善画鹤“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边鸾画“花竹树石”、“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尤长於花鸟,得动植之生意,大抵设色极精,如良工无斧凿痕”。边鸾因画新罗国进呈的孔雀而声名大噪,成为我国花鸟画第一名手。滕昌佑“笔迹轻利、傅彩鲜泽”,“宛有生意”。刁光胤“善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造型缜密、精于赋彩,对五代的黄筌影响极大。唐代有史可查的花鸟画家就有数十人,花鸟画已进入和人物、山水三分天下,形成鼎足之势的成熟期。这一分家是中国画的发展,是中国画主题和内涵的深化。
图片一
图片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