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者,国之瑰宝。中国的砚文化当属国粹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族。在中国的文明史上,砚台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各地名砚的来历、选材、特质、工艺制作及收藏价值以及从文史、民俗、美学及文物鉴别等角度都可以揭示中国砚文化的内涵。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我国制造砚台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开始的砚台,是用颜料在上面涂,在石头上进行研磨。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型,到汉代砚台基本被接受,并从此抛开研石自成一体。
根据制砚原料的不同,汉代以来,砚台就有石砚、玉砚、陶砚、瓷砚、瓦砚、澄泥砚和铜、铁、银等金属砚的不同叫法。但是从实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砚和石砚两大类。瓦砚按照制作的不同,分澄泥砚和砖瓦砚两种;石砚按照产地,又分为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大沽石砚、沉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等十多个品种。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即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古砚贵在有名
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砚,现已极为罕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行情日益看好。1992年香港拍卖市场上出现一方17世纪出品后由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的端砚,经众多买家竞争,最终以38.5万港元落槌。近几年,砚台在国内市场上的行情也十分喜人,今年1月,在北京翰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时期的绿端石夔龙纹砚估价为40万至60万元,结果被买家以176万元拍走。

“七星琴砚”

带有米万钟铭文的端砚,为明代作品

清代藏砚家黄莘田收藏过的砚台,背面是他的铭文
怎样才能鉴定一方古砚的收藏投资价值呢?第一个就是材质。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我国古代砚台拍卖价较高,其中大多由端砚创造。第二就是它的雕刻工艺。第三就是它的造型品相,一般来说,方形、圆形的砚台要比不规则的砚台价格贵得多。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更是备加喜爱,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2001年,上海拍卖的一件唐云先生新刻书画的"宋老坑端砚"成交价是8万元;中国嘉德一件清初端石"井田砚"以12万元被买走;2002年,中国嘉德以5万元的价格拍掉一方清康熙菠萝纹砚;一方"纪晓岚铭"清端石日月长方砚的市场估价达7万至10万元。
尽管年代的长短对于藏品的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但砚台却非常独特,它的价值就不一定是由年代来决定的。比如宋砚、唐砚甚至汉砚,在当时它们的砚台石质比较粗糙;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是越来越高。而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它的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它的市场价格不见得很好。这也就是说,尽管目前汉砚的市场价格还不是很高,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仍然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另外,砚台收藏市场上的一些"新面孔"也值得关注,一些新石材的砚台也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投资选购砚台时可以从六个要点出发,优:材质要优良,端石、歙石、洮河石制成的砚台,均有收藏价值;古:年代要久远;精:雕刻要深湛,明清时的雕刻工艺最好;名:有名人题款的砚台价值更高;特:有时代特征的砚台最好;美:造型要美观,砚体要完整。
下面是一些简便快捷的鉴别方法:一是看,看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等。二是摸,就是用手抚摩砚台,感觉是否滑润细腻。滑润者,石质好;粗糙者,石质差。三是敲,就是用手托住砚台,手指轻击之,侧耳听其声音,如果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如果是歙砚,以声音清脆为好。四是洗,指的是把砚台上的墨痕洗掉,还其本来面目,这样更容易看清砚台是否有损伤或修理过的痕迹。注意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有很大的差异。
砚台保存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四大名砚
端砚
端溪石砚(一般称端砚)被列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问世于唐初,至今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三世。"武德乃唐高祖李渊年号。端溪石砚的石品花色种类之多,形状色泽之雅致,是其它诸砚不能望其项背的。故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石品繁多,如青花、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石眼、冰线、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等等。

青花
是端砚中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细如波面微尘,像轻纱、似水藻,隐泻在紫石上,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可清晰见到,细润如玉,叩磨无声,其硬度较高,乃发墨之源也。
金星点
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天空一般,洒满砚石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晴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是砂质的变质物,有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美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
端石中的石眼
名贵而罕见。石眼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端砚的石眼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故长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其价亦高昂。其实石眼对砚没有直接的作用,仅起装饰、美化 、欣赏的作用,因此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并以此作为鉴别端石品质高低的标准。
金银线
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白纹者叫银线。在砚石中起装饰作用。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眼,古人称:"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所以翠斑中通常伴有眼。砚石中有翡翠的石品非常名贵,得之不易。
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泥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古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结合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唐宋之间,端、歙尚处初创阶段,人们评价澄泥砚为"砚中第一"。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丽,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
清代《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较细腻发墨,用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窿之墨,盛署不干。其次是绿砂,又叫茶叶末,蟹壳青较硬。
又次为玫瑰紫,日本人呼之"虾头红"较少。澄泥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时不同温度所致。 关于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洮砚
洮河石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洮河砚的石料取自当地的临洮大河,所制之砚地为名,称为洮河石砚。由于洮河石长年被水浸蚀,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而不损毫,磨面不光,呵气即湿。洮河石砚质地细润晶莹,色泽碧绿,石面呈现微黑色的水波状花纹,以波浪翻滚、卷云连绵、千姿百态、清丽动人,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
洮石因其色绿,称为"临洮大河绿漪石"也称"鸭头绿"。除绿漪石外,又有玫瑰红色的" 鳆面"深绿色的"鹦鹉绿"墨绿色的"玄璞 "和淡绿色的"柳叶青"等。
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载:"除端、歙 二石之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无价之宝。" 金朝的冯延登,有著名的《洮石砚》诗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可见洮砚在金朝的珍贵。

扬州八家之一的金农自用的手刻砚材质为松花澄泥能够流传至今颇为名贵

用东汉残碑制成的砚台,为清代作品,此图为砚石背面

赵孟 端砚
歙砚
歙州石砚十四大名研之一,产生于安徽之龙尾山,据清乾隆五年徐毅所著《歙砚辑考》载:"砚出自婺源之龙尾山,盖新安古歙州",这里说的是歙砚的产地来源。
歙砚聚结而紧,发墨耐用,所以用墨研磨时,发墨益毫,涸墨之迟,噪声之低,必然出色,歙砚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点,即"多年宿墨,一濯而莹",就是歙砚虽用之年久,墨膏满面,能涤之立净,总之歙确具备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的优点。
据古书记载:产砚诸坑主要在歙县、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歙石是碎屑岩中的粘板岩,所以呈层片结构。它是由于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外力的作用不同,以及岩石本身的凝固程度不同,使岩石呈现不同的构造状态。形成了歙石的不同纹色和色彩。龙尾歙石色黝黑,微呈青碧,质地细腻,温润如玉,呵气成冰,利于研磨。
罗纹的形成是歙石中硫化银、铜、锰等矿物成分。粘土质在岩石中作层状排列的缘故。
罗纹中最名贵的是犀角纹,鳅背纹及细罗纹,暗细罗纹。它们都是莹润发墨呵气成水的精品。鳅背纹与犀角纹共质,纹多而密,主要是碳质黑点分布得细匀而成,这些都是罕见之品,千里挑一。在上述精品中的暗细纹最易被忽略,乍看没有金星,银花等光耀夺目之色(这正好是纯净无杂质),坚重莹净,一无瑕疵,是歙石中的无上精品。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古籍中说就是无数的甲痕相接,如人字倒置或一抹白云形如新月或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如人面的双眉。这种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水气交融的情景,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这必然是上佳之歙石了。
金星是一种硫化铁的点滴状散布物,结晶在砚石之中,大的如豆,小的如蚕蚁,最小的若鱼子。金星质融为片云状,流云状就成了金晕;而金星质融化到不见痕迹时,石就呈青碧色,显得媚美沉静。金星的色彩悦目,在砚中起到了精美的装饰作用,也是歙石的特征,宋代文人尊重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