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博所藏《竹石图》。

深博的工作人员仔细展开郑板桥的《竹石图》。
在深圳博物馆老馆三楼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竹石图》就密闭于一个藏柜之中,这件藏品来自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的捐赠。戴着白手套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它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缓缓展开画轴……
咬定青山不放松
深圳博物馆的古书画研究者李蕾介绍说,图上所绘,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侧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抒发着竹之高洁同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诗后署“充轩老父台先生政,板桥弟燮”等12个小字,再钤“郑板桥”之阴文方印、“老而作画”之阴文长印。如此看来,这是郑板桥老年之作,与叫做“充轩”的老先生酬酢之作。
深圳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书画,来于已故书画收藏大家商承祚老先生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捐赠,已经被国内书画鉴定权威们确定为珍品。1995年11月,鉴定专家史树青看过这幅画后,给出的意见是“真,画得简单点,二级可以”;1996年,书画鉴定家杨仁恺给出的鉴定意见是“没问题”;1999年4月,鉴定专家刘光启的意见是“画法少见(主要指斜伸竹子),二级可以。
“我们先来看这幅画上的竹子。”李蕾说,郑板桥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的书法用笔,这是他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取苏轼、黄庭坚“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自云“东坡、鲁直作书非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之取法于书也”。为此,他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书法用笔,竹叶不仅带黄体瘦笔和苏体肥锋,又呈隶属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篆意。
再来看画上的石崖,那是雄浑朴茂、秀峭峻的石崖,不是一般文人画中的玲珑剔透、柔曲圆润的太湖石,它那样地坚峭硬崛,虽然形态上缺少比例和谐之美,却透着一股雄强刚直之气,实在是因为郑板桥遵从苏轼的“丑石说”,丑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为奇,进而突出了石头的雄与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李蕾说,画家独创的竹与石画风,再辅以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法题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诗、书、画三者交相辉映,不但笔墨韵味十足,而且作品丰富的主题也出来了——在纷繁扰攘的世间,竹以其志节,屹立崖头,把定青山,可以抵御八风的来袭,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志节。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据清代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八怪”中,郑板桥当属代表人物,文献载,乾隆东巡时,曾封郑板桥为“书画史”。而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有论者说,郑板桥在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意、真气、真趣。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法:“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他的绘画成就极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李蕾认为,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追随者甚众,并有了板桥派之称,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这样写道:“郑燮字克柔……工画竹,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今山东潍县人多效其体。”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如戴熙、何绍基的竹石等,更多人则吸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纷创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诸家以及现代齐白石、徐石桥等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是首屈一指的。
郑板桥的“生意经”
“扬州八怪”中,郑板桥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画家,他由官到民,由士变商,由文人画家转为职业画家的生活经历,最终形成了疏离正统艺术、标新立异、以怪为上的画风,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数千年来的中国文人,是耻于谈钱的,大多以为俗不可耐,而郑板桥却有着独到的雅俗观,以为拿画换钱没什么可羞耻的。30岁时的郑板桥,教书已经难以糊口,于是就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当了10年的职业画家,就是他在后来担任县令期间,认为“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并想好了自己的退路,要与李姓的朋友一起卖画为生,在《署中示舍弟墨》的信中写道:“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果然,他辞官之后,一直到病逝之前一直作为职业画家,卖画谋生20年。
《申报馆丛书·续集》载,人们持金银来郑板桥门下求画,门堂外总是布满客人的鞋子,客人在里间默默地等待书画的出炉,买画的人不乏“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更多的买主则是盐商、徽商之类的富商大贾。
郑板桥把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来推销,明码标价,按质论值,公开表明自己职业画家的身份。在《郑板桥集·笔榜》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意经:“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本报记者王宇)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十一年调潍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郑板桥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13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卖画”的曲折人生。
作品存世量大
赝品充斥拍场
作为一位职业画家,郑板桥画作的存世量比较多,据统计约有7000多张。郑板桥存世的作品中,真伪参半,赝品充斥拍场,有人说“真迹尚不及十分之一”。
1992年,郑板桥的一幅《竹石图》在纽约佳士得拍出11万美元。从1994年春拍到2003年春拍,内地各大拍卖行共上拍了郑板桥作品180件,成交126件,成交率高达70%,市场总值3210万元。
2007年春拍,郑板桥作品上百万成交的有:中国嘉德春拍《兰竹图》179.2万元、北京保利春拍《兰竹石图》165万元。
据统计,仅2008年一年,国内拍场超百万元的郑板桥拍品就有7件,分别是北京翰海秋拍《双松图》694.4万元、九歌秋拍《七贤图》537.6万元、华辰秋拍《竹石图》448万元、北京保利春拍《兰竹图册》175.8万元,华辰春拍《竹石图》168万元等。
2009秋拍中,嘉德、中贸圣佳、匡时、华辰等拍卖公司共有15张郑板桥画作上拍,不但全部成交,而且每平尺均价较之春拍提升一倍多,达24万元。其中匡时2009秋拍“扬州画派”作品专场中,郑板桥绘于1764年的《竹石图》估价700至900万元,最终以1512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
自2000年始,郑板桥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每平尺的均价从3.7万元提高至24万元,涨幅高达6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