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美术常识频道>>>砚的艺术
猜你喜欢的文章 
 徽墨:千锤万杵 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宣纸的基本使用常识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如何处理油画风景中的前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有哪些流派?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董其昌的眼力:闲雅享乐和艺术市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看懂艺术展还需做功课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画家罗中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父亲》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绝世孤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价值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雍正妃行乐图 十二美人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中国书画盖印有讲究,了解其中的禁忌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欧洲油画中的“酒鬼文化”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美术学科唐代绘画知识点汇总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中各种油的使用介绍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如何捕捉光色变化的“印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工笔虎头的画法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砚的艺术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9月20日 20时30分34秒   来源: 翰艺佳画    作者:   编辑:晓含   浏览:5578 人次 【打印】 【纠错
  “砚”是研墨的工具,而砚的形式又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日渐美化,成为一种传统的雕刻工艺品。战国时期以及汉代早期的砚,大多形制较简单,砚身偏矮,而后受汉代石雕、漆器、铸铜、制陶等工艺的影响,出现了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有足有盖的多种形式的砚。汉砚在制砚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砚在唐代以前,已出现了各种材质。人们在寻找探求着一种最佳的砚材。而产于广东肇庆(古端州)的端溪石和江西婺源(古属歙州)的龙尾石,在唐代相继被用于制砚,选用专质石材制砚是制砚业中的一大进步。这时山西益州的澄泥砚也烧制成功。宋代,端歙两砚的采制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砚坛中占有主导地位。端歙两砚深受人们推崇,蜚声海内。同时,其他地区的石砚采制也十分普遍,如青州砚、洮河砚、成州砚、庐山青石砚、苏州褐石砚、虢州砚等等。在众砚中,人们又将端州砚、歙州砚、洮河砚、青州砚(临朐红丝砚)誉为中国四大名砚。而后又补入山西澄泥砚。
  在砚的造型雕刻艺术上,唐宋的砚以实用为主,形制端庄,纹饰简洁。唐砚中的“箕形砚”、宋砚中的“抄手砚”、具有时代特征。而其他各式造型则多达几十种。宋代,砚雕艺术的发展已走向成熟。
  砚到明清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唐宋时各种砚材被开采制砚,长期以来,基本满足了人们使用的需要。这时的砚已由实用向玩赏转化,有的成了以玩赏为主的工艺美术品,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除各种石砚外,还有以名贵的碧玉、翡翠、玛瑙、水晶等用于制砚。砚的造型丰富多样,依类分为规矩形、仿物形和自然形。在砚雕艺术中题材更为广泛,有日月风云、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卉等等。表现手法有圆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和阴刻雕等多种,并明显地分出宫廷、民间、文人以及各地不同的砚雕艺术风格。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刻砚家和砚台收藏家。这些都已充分说明,砚雕作为一门艺术已自成体系。在当代, 砚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新局面。

 

新石器时代砚(研磨器)

         砚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最早的砚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它由研盘和研棒组成,质地为石,是原始人用于研碾粮食与颜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分为农业用具和文化用具两类。
  此研磨器于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中出土,长18厘米,宽16厘米,为文化用具。在出土时发现,它与石盖,黑颜料和陶质水杯一起,组成了一套齐全的彩绘文具。不难想象,我国古代陶器上的纹样,便是用这种研磨器具研磨出的颜料绘成的。可见,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与后来的砚有着渊源关系,两者用途相同,就其功能而言,实为同一物。因此.砚又有。研”之称。从研磨器中的圆形臼到石棒.石盖,就制作工艺而言,与其他石斧,石铲等石器相同,具有新石器文化原始而朴实的特征。

 

三足石砚

 
  汉代石雕艺术繁荣兴旺,画像石、画像砖、碑刻等已成为汉代书画艺术的主要形式。艺术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汉砚雕刻艺术的发展。
  此砚就是一件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佳作,直径1 5.6厘米,高1 4.3厘米,1 9 5 6年在安徽省太和县李阁乡汉墓中出土,由底、盖两部分组成,石质细腻,易于发墨。其稳重的三足,高凸的顶纽,与圆形的砚身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体,雄浑、凝重。砚盖的顶纽为盘曲对称的双龙,龙首昂起,中间镂空,巧为手提之用。砚身还刻有云纹和鹿、犬、马、鱼等动物图案,三足均刻为熊足。在雕刻上采用了镂空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图案生动,线条流畅,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砚在研墨时,仍须借助于研石,可见汉代还未出现可直接于砚上研磨的墨锭,这种配套形式应该说是研磨器的延续。

山峰陶砚

  汉代制陶业十分繁荣,尤其是汉代后期,陶与瓷的制品在生活用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部分青铜器、漆器被其取代。这一方山峰林立的汉代陶砚,长1 8.5厘米,宽2 1.5厘米,高17.9厘米。砚上三组各异的山峰环形相连,峰下平滑的砚堂,似广袤的土地,峰底相通的溶洞,实为墨池。如此巧妙地将实用与欣赏熔为一体,实在令人叹服!中间的一组山峰下塑一张口龙首,水就由此而滴入砚堂,可谓此砚最奇之处。两侧峰下的负山老者,安稳泰然。砚底三足均塑成垒石,与砚上山峰浑然一体。此砚构思奇巧、造型别致,表现手法老练豪放,是汉砚中少见的陶艺佳作。

箕形砚

  箕形砚是唐砚中的一种典型形式,砚如人们生活中所用的畚箕状,其材质主要为石、陶两类,在形制上分方头方足,圆头园足和圆头方足三种。图中此砚为方头方足,长18.9厘米,宽13星米。高4巨米,砚质为石,上窄下宽,砚堂与墨池以斜坡相接,联于一体,极为实用。下有三足着地.前一大足,后两小足。制作精巧,造型别致,为唐代制品。
  箕形砚古人又有凤量池之称,宋人米芾《砚史》中载,“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萁形”。这里所说的凤凰池、箕形为同一形式的砚,这种形式起源于晋,成行于唐,而后,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对此米芾在《砚史》中也谈到:“至本朝(宋)变成弯高腰受、刃阔钺镀斧之状”。到明清时,又演变成平扁无足的“凤”字形砚。

卧羊釉下彩瓷砚

    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成了唐代陶瓷的几大类型。当时的陶瓷业发展迅速,如浙江的越窑、金华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江西永和镇的吉安窑,还有广东的帝岗窑、潮州窑等等,均相继闻名于世。各种不同瓷质的壶、钵、罐、碗、盘、杯、盒等生活用具各呈其美,陶瓷生产一片生机勃勃。
  彩瓷中的釉下彩是唐代制瓷业中的一项新工艺,即在素胎上先彩绘以图案纹饰,然后施釉烧制而成。图中砚面上的彩色图案即为釉下彩。这是一方唐代湖南长沙产的瓷砚,长1 8厘米,宽1 O.2厘米,高4.3厘米,下为一只回首卧羊,卧羊背上是展开的箕形砚堂,砚首与羊头高起的两圆形,内空深下,可用于盛水或插笔。此砚造型生动奇特,色调沉着古雅,是一件罕见的陶瓷工艺品。

铜暖砚

    铜砚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如果说元代所制的铜砚与汉砚相似,那只是一种仿造。而图中的这方元代铜砚,却是双层叠式的铜暖砚,是铜砚中的一种新形式。此砚长1 7.1厘米,宽9.5厘米,高6.8厘米,长方形,砚堂墨池一体。上圆下方,砚面上无任何雕刻纹饰。砚的四侧面采用镂空剔底的手法,雕成二方连续的缠枝图案。这种雕刻形式,既减轻了砚的重量。又增强了砚的美感,同时,作为暖砚,还起到通风旺火的作用。两层砚的前端都有一只抽屉,严冬时,屉内装上炭火加温。可免砚上墨汁冰冻。构思奇巧之至。

洮河砚

  洮河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宋代,产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沿岸,色碧绿,故有鸭头绿之喻。宋人赵希鹄对此砚评价甚高,他在《洞天清禄》中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明代的砚由实用而趋向于欣赏。这是一方明代洮河砚,长2 6.5厘米,宽2 0.2厘米,高8.4厘米,规整的椭圆形,敦实厚重,碧绿的砚肤,雅观朴素。整个砚上的精细雕饰,又为此砚增辉,令人悦目。淌池内的圆形砚堂,与周围的海浪云气、宫殿楼阁,还有翻腾的蛟龙,构成了一幅“日出东海”的工笔画。砚侧面上的“十八罗汉神游图”,犹如一幅国画长卷,绕砚一周。在雕刻手法上,采用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使画面中的主次、虚实等关系在对比中得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降州澄泥砚

  降州澄泥砚产于山西降州,为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产自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山西降州澄泥砚。“降州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于汾水中,逾年后泥已实襄矣。”(唐·《贾氏谈录》)澄泥为陶类,从绢袋中取出的泥,还得造型雕刻,烧制后才能成砚。而泥的质量、烧制的技术,都是一方澄泥砚优劣的关键。优质的澄泥砚具有坚实如玉之美,发墨尤佳,可与上等石砚媲美。
  这是一方十分出色的朱砂澄泥砚,长2 4厘米,宽1 5厘米,高2.2厘米,经考为明代所制。此砚由荷叶鲤鱼构成,鱼腹宽平为砚堂,鱼尾往下弯曲与荷叶边相连,空隙处深下作墨池,砚背为一张荷叶。荷叶也称莲叶,取莲与鱼的谐音,意在“年年有余”。表现手法概括洗练,造型优美,富有生气,黑红相间的砚肤,谐调华丽,实为砚中之稀品。

碧玉砚

  明代的玉器从佩饰的珠、环、坠,到实用的杯、壶、盆、砚等,往往出自宫廷名匠和民间艺人之手,其材质精良,工艺考究,不少成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供皇室、贵族享用。玉有白玉、碧玉、青玉等不同品种。此砚为碧玉,长16.5厘米,宽9.5厘米,高4.2厘米,前端微弧呈“圭”形状,下配以四足式木座,砚边细挺,前端为椭圆形小砚池。整个砚上无任何纹饰,黄色的木座却雕刻精细,与简洁的玉砚相得益彰,以繁托简,更显碧玉之美。
  此砚出土于山东省邹县明代鲁王朱檀墓中,为王室之物。可见当时玉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享用者的地位。除玉砚外,在我国制砚业中还出现了以翡翠、玛瑙、水晶等材质制作的砚。

千斤猴王砚

  清代砚的形式多样,而砚石中的天然美又极受人们喜爱,利用和保留砚石中的天然美,在制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平板砚,又称砚板。
  这就是一方具有天然美的清末端砚佳作,长22.5厘米,宽17.6厘米,高2.7厘米,集名贵的鱼脑冻、胭脂、火挎等自然纹色于一身。作者以砚堂中的鱼脑冻天然猴形为主题,在砚上端浅刻桃树、山峦相衬,一幅“猕猴攀桃图”跃然砚上。此砚虽没有明显的砚边、砚堂和墨池,但作者又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含蓄的手法,将其体现于此砚之中,所追求的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此砚名为“千斤猴王砚”,与同时制作的“白鹤砚、“过面冻砚”一起,号称为广东三大名砚。而三砚相比,又推“千斤猴王砚”为首。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 此砚色青黑,质细润,长1 7厘米,宽1 1.5厘米,高2.8厘米,砚堂深广,墨池大,蓄墨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砚堂、墨池为一蝉形,上窄下宽,上端砚边宽处刻有几道叶脉,往下延伸与反面相连组成一张荷叶。反面刻有叶梗,叶梗弯曲由上至下横贯两端,前端凸起成一大足,有早期三足砚的遗风。
  此砚制于清代,造型别致、刻工精细,且寓意深邃丰富。古代诗人常借蝉饮露之生习,在诗词中表达自己清高脱俗之气节,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而此砚将蝉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结合,使所表达的思想更加鲜明。

肇庆端砚

  此砚为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溪。清代的砚愈加趋向于欣赏。注重形制纹饰。追求工艺精细,在制砚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了许多糟工佳作。就砚雕艺术总体而言,清代仍是一个发展提高的繁荣时期。这时,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广泛在砚中得以运用、许多砚成为以欣赏为主的雕刻工艺品。
  图中的这方端砚,长1 9厘米,宽1 3.3厘米,高2.2厘米,花瓶造型,两耳雕饰象首,称为“太平有象":瓶口上的一束芙蓉花,与花下一只回首飞行的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瓶颈处布有桔子和如意图饰,意为“吉祥如意朋。此砚雕刻精细,繁而不俗,是清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形式。

铜镜歙砚

  一方砚的优劣,体现于材质和雕刻艺术两个方面。而评论砚刻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雕刻纹饰的简繁和雕刻工艺的精细与否,而是看对所用的材料能否做到因材施艺,达到实用与欣赏的完美结合。
  此砚质地细腻温润,水浪金晕纹,直径1 5厘米,高1.4厘米,石出江西婺源的龙尾山。砚面微凹,可蓄墨,上无任何雕刻纹饰,而青黑的底色上,几道弯曲的金晕,虚实相间,气韵生动,显得格外耀眼,构成了一幅金碧山水图,空灵、开阔,充分体现出砚石的天然纹理美。砚背刻有精细的汉代铜镜图案,上有醒目的文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与砚面相映成趣。此砚虽薄,但有浑厚之感,雕琢不多,却显得大气。

临朐红丝砚

  临朐红丝砚也称青州红丝砚为四大名砚之一。红丝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的老崖崮和青州长的黑山,有青州石之称(益都、临朐原属青州)。青州砚早在唐代就有采制,如唐代柳公权在《论砚>中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降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红丝石纹理如丝,红黄相间,色泽艳丽,石质坚细,是制砚的上等石材。红丝砚虽在唐时就有采制,但后来却时断时续,甚至长期停产。因此,在存世的古砚中很少见到红丝砚。现代红丝砚恢复采制,此砚则是其中佳品之一,长3 6厘米,宽2 6厘米,高4厘米,自然形。石中天然的红黄丝纹,有行云飞霞之态,作者依形开出砚堂,砚堂左上角琢一轮明月为池,下部随砚边刻以云纹。“云月"与石纹相映生辉,随意中见法度,正如其砚铭所日:“云无定态。态千万,文无定法,法自在。”

上一篇 : 砚的使用和养护   下一篇 : 清乾隆时期文房四宝欣赏
  相关文章 (笔墨纸砚
 
徽墨:千锤万杵 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
文房四宝“管毫”之鉴:首看材质与刻款图
中国字画平尺之间的换算一览
藏砚赏砚
毛笔的使用与收藏
  热门文章 (笔墨纸砚
宣纸:历久弥新 古韵犹存
中国端砚
中国古代砚史中的澄泥砚
藏砚赏砚
宣纸制作技艺:纸寿千年有传承
     
相关评论  
 
用户名: Email: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250 请您先查看评论须知!再进行评论!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6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2154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