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石砚
汉代石雕艺术繁荣兴旺,画像石、画像砖、碑刻等已成为汉代书画艺术的主要形式。艺术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汉砚雕刻艺术的发展。
此砚就是一件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佳作,直径1 5.6厘米,高1 4.3厘米,1 9 5 6年在安徽省太和县李阁乡汉墓中出土,由底、盖两部分组成,石质细腻,易于发墨。其稳重的三足,高凸的顶纽,与圆形的砚身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形体,雄浑、凝重。砚盖的顶纽为盘曲对称的双龙,龙首昂起,中间镂空,巧为手提之用。砚身还刻有云纹和鹿、犬、马、鱼等动物图案,三足均刻为熊足。在雕刻上采用了镂空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图案生动,线条流畅,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砚在研墨时,仍须借助于研石,可见汉代还未出现可直接于砚上研磨的墨锭,这种配套形式应该说是研磨器的延续。
山峰陶砚
汉代制陶业十分繁荣,尤其是汉代后期,陶与瓷的制品在生活用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部分青铜器、漆器被其取代。这一方山峰林立的汉代陶砚,长1 8.5厘米,宽2 1.5厘米,高17.9厘米。砚上三组各异的山峰环形相连,峰下平滑的砚堂,似广袤的土地,峰底相通的溶洞,实为墨池。如此巧妙地将实用与欣赏熔为一体,实在令人叹服!中间的一组山峰下塑一张口龙首,水就由此而滴入砚堂,可谓此砚最奇之处。两侧峰下的负山老者,安稳泰然。砚底三足均塑成垒石,与砚上山峰浑然一体。此砚构思奇巧、造型别致,表现手法老练豪放,是汉砚中少见的陶艺佳作。

箕形砚
箕形砚是唐砚中的一种典型形式,砚如人们生活中所用的畚箕状,其材质主要为石、陶两类,在形制上分方头方足,圆头园足和圆头方足三种。图中此砚为方头方足,长18.9厘米,宽13星米。高4巨米,砚质为石,上窄下宽,砚堂与墨池以斜坡相接,联于一体,极为实用。下有三足着地.前一大足,后两小足。制作精巧,造型别致,为唐代制品。
箕形砚古人又有凤量池之称,宋人米芾《砚史》中载,“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萁形”。这里所说的凤凰池、箕形为同一形式的砚,这种形式起源于晋,成行于唐,而后,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对此米芾在《砚史》中也谈到:“至本朝(宋)变成弯高腰受、刃阔钺镀斧之状”。到明清时,又演变成平扁无足的“凤”字形砚。

卧羊釉下彩瓷砚
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成了唐代陶瓷的几大类型。当时的陶瓷业发展迅速,如浙江的越窑、金华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江西永和镇的吉安窑,还有广东的帝岗窑、潮州窑等等,均相继闻名于世。各种不同瓷质的壶、钵、罐、碗、盘、杯、盒等生活用具各呈其美,陶瓷生产一片生机勃勃。
彩瓷中的釉下彩是唐代制瓷业中的一项新工艺,即在素胎上先彩绘以图案纹饰,然后施釉烧制而成。图中砚面上的彩色图案即为釉下彩。这是一方唐代湖南长沙产的瓷砚,长1 8厘米,宽1 O.2厘米,高4.3厘米,下为一只回首卧羊,卧羊背上是展开的箕形砚堂,砚首与羊头高起的两圆形,内空深下,可用于盛水或插笔。此砚造型生动奇特,色调沉着古雅,是一件罕见的陶瓷工艺品。

铜暖砚
铜砚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如果说元代所制的铜砚与汉砚相似,那只是一种仿造。而图中的这方元代铜砚,却是双层叠式的铜暖砚,是铜砚中的一种新形式。此砚长1 7.1厘米,宽9.5厘米,高6.8厘米,长方形,砚堂墨池一体。上圆下方,砚面上无任何雕刻纹饰。砚的四侧面采用镂空剔底的手法,雕成二方连续的缠枝图案。这种雕刻形式,既减轻了砚的重量。又增强了砚的美感,同时,作为暖砚,还起到通风旺火的作用。两层砚的前端都有一只抽屉,严冬时,屉内装上炭火加温。可免砚上墨汁冰冻。构思奇巧之至。

洮河砚
洮河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宋代,产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沿岸,色碧绿,故有鸭头绿之喻。宋人赵希鹄对此砚评价甚高,他在《洞天清禄》中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明代的砚由实用而趋向于欣赏。这是一方明代洮河砚,长2 6.5厘米,宽2 0.2厘米,高8.4厘米,规整的椭圆形,敦实厚重,碧绿的砚肤,雅观朴素。整个砚上的精细雕饰,又为此砚增辉,令人悦目。淌池内的圆形砚堂,与周围的海浪云气、宫殿楼阁,还有翻腾的蛟龙,构成了一幅“日出东海”的工笔画。砚侧面上的“十八罗汉神游图”,犹如一幅国画长卷,绕砚一周。在雕刻手法上,采用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使画面中的主次、虚实等关系在对比中得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

降州澄泥砚
降州澄泥砚产于山西降州,为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产自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山西降州澄泥砚。“降州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于汾水中,逾年后泥已实襄矣。”(唐·《贾氏谈录》)澄泥为陶类,从绢袋中取出的泥,还得造型雕刻,烧制后才能成砚。而泥的质量、烧制的技术,都是一方澄泥砚优劣的关键。优质的澄泥砚具有坚实如玉之美,发墨尤佳,可与上等石砚媲美。
这是一方十分出色的朱砂澄泥砚,长2 4厘米,宽1 5厘米,高2.2厘米,经考为明代所制。此砚由荷叶鲤鱼构成,鱼腹宽平为砚堂,鱼尾往下弯曲与荷叶边相连,空隙处深下作墨池,砚背为一张荷叶。荷叶也称莲叶,取莲与鱼的谐音,意在“年年有余”。表现手法概括洗练,造型优美,富有生气,黑红相间的砚肤,谐调华丽,实为砚中之稀品。

碧玉砚
明代的玉器从佩饰的珠、环、坠,到实用的杯、壶、盆、砚等,往往出自宫廷名匠和民间艺人之手,其材质精良,工艺考究,不少成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供皇室、贵族享用。玉有白玉、碧玉、青玉等不同品种。此砚为碧玉,长16.5厘米,宽9.5厘米,高4.2厘米,前端微弧呈“圭”形状,下配以四足式木座,砚边细挺,前端为椭圆形小砚池。整个砚上无任何纹饰,黄色的木座却雕刻精细,与简洁的玉砚相得益彰,以繁托简,更显碧玉之美。
此砚出土于山东省邹县明代鲁王朱檀墓中,为王室之物。可见当时玉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享用者的地位。除玉砚外,在我国制砚业中还出现了以翡翠、玛瑙、水晶等材质制作的砚。

千斤猴王砚
清代砚的形式多样,而砚石中的天然美又极受人们喜爱,利用和保留砚石中的天然美,在制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平板砚,又称砚板。
这就是一方具有天然美的清末端砚佳作,长22.5厘米,宽17.6厘米,高2.7厘米,集名贵的鱼脑冻、胭脂、火挎等自然纹色于一身。作者以砚堂中的鱼脑冻天然猴形为主题,在砚上端浅刻桃树、山峦相衬,一幅“猕猴攀桃图”跃然砚上。此砚虽没有明显的砚边、砚堂和墨池,但作者又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含蓄的手法,将其体现于此砚之中,所追求的是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此砚名为“千斤猴王砚”,与同时制作的“白鹤砚、“过面冻砚”一起,号称为广东三大名砚。而三砚相比,又推“千斤猴王砚”为首。

歙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 此砚色青黑,质细润,长1 7厘米,宽1 1.5厘米,高2.8厘米,砚堂深广,墨池大,蓄墨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砚堂、墨池为一蝉形,上窄下宽,上端砚边宽处刻有几道叶脉,往下延伸与反面相连组成一张荷叶。反面刻有叶梗,叶梗弯曲由上至下横贯两端,前端凸起成一大足,有早期三足砚的遗风。
此砚制于清代,造型别致、刻工精细,且寓意深邃丰富。古代诗人常借蝉饮露之生习,在诗词中表达自己清高脱俗之气节,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而此砚将蝉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结合,使所表达的思想更加鲜明。

肇庆端砚
此砚为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溪。清代的砚愈加趋向于欣赏。注重形制纹饰。追求工艺精细,在制砚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了许多糟工佳作。就砚雕艺术总体而言,清代仍是一个发展提高的繁荣时期。这时,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广泛在砚中得以运用、许多砚成为以欣赏为主的雕刻工艺品。
图中的这方端砚,长1 9厘米,宽1 3.3厘米,高2.2厘米,花瓶造型,两耳雕饰象首,称为“太平有象":瓶口上的一束芙蓉花,与花下一只回首飞行的蝙蝠,寓意“福从天降":瓶颈处布有桔子和如意图饰,意为“吉祥如意朋。此砚雕刻精细,繁而不俗,是清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形式。

铜镜歙砚
一方砚的优劣,体现于材质和雕刻艺术两个方面。而评论砚刻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雕刻纹饰的简繁和雕刻工艺的精细与否,而是看对所用的材料能否做到因材施艺,达到实用与欣赏的完美结合。
此砚质地细腻温润,水浪金晕纹,直径1 5厘米,高1.4厘米,石出江西婺源的龙尾山。砚面微凹,可蓄墨,上无任何雕刻纹饰,而青黑的底色上,几道弯曲的金晕,虚实相间,气韵生动,显得格外耀眼,构成了一幅金碧山水图,空灵、开阔,充分体现出砚石的天然纹理美。砚背刻有精细的汉代铜镜图案,上有醒目的文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与砚面相映成趣。此砚虽薄,但有浑厚之感,雕琢不多,却显得大气。

临朐红丝砚
临朐红丝砚也称青州红丝砚为四大名砚之一。红丝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的老崖崮和青州长的黑山,有青州石之称(益都、临朐原属青州)。青州砚早在唐代就有采制,如唐代柳公权在《论砚>中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降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红丝石纹理如丝,红黄相间,色泽艳丽,石质坚细,是制砚的上等石材。红丝砚虽在唐时就有采制,但后来却时断时续,甚至长期停产。因此,在存世的古砚中很少见到红丝砚。现代红丝砚恢复采制,此砚则是其中佳品之一,长3 6厘米,宽2 6厘米,高4厘米,自然形。石中天然的红黄丝纹,有行云飞霞之态,作者依形开出砚堂,砚堂左上角琢一轮明月为池,下部随砚边刻以云纹。“云月"与石纹相映生辉,随意中见法度,正如其砚铭所日:“云无定态。态千万,文无定法,法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