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 铁岭工笔画、手指画作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画展开幕剪彩仪式。

观众参观、品鉴铁岭工笔画、手指画作品。
辽宁铁岭工笔画起步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于八十年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走向继承传统大胆创新的阶段。当时以白国文、张策、金明惠、王九兴为代表的铁岭工笔画画家队伍,在继承传统绘画的精髓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中的强调结构科学、用光明暗、立体生动等有益成份,创作出了一大批全新的工笔画作品。铁岭工笔画派也因此形成,同时也形成了“铁岭工笔画现象”。
铁岭工笔画一经形成,便迅速崛起。一些画家的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展出。每年都有作品在各级大展中夺魁折冠。2002年,在辽宁省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60周年画展中,铁岭工笔画获金奖2枚,银奖3枚,铜奖1枚。其中张策的《含烟洗露》获金奖;林明臣《秋风》荣获全国中国画大展金奖;在辽宁省第十二届群星奖中,获金奖3枚,银奖1枚;2004年,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展中有三幅作品入国展;在全国掀起了“铁岭工笔画热”。
尤其是在2006年6月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中,铁岭的工笔画共有15幅作品入选。其中,张策的《天地英魂》、李贵田的《五月槐香》、王兰芝的《大东北》3幅作品荣获本届大展的最高奖项——优秀奖,其它12幅作品荣获入选奖。之后,又有8幅作品被大展组委会推荐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笔画精品展,并被中国美协收藏。全国工笔画展每5年举办一次,由中国美协主办,是书画界权威性、高级别的国家级大展。因此,历来被全国画家所珍视。在本次大展中,铁岭工笔画创造了全国地级市入选作品数量、晋京参展作品数量、收藏数量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作品也达到了相当高度,表现了铁岭工笔画的独特风格。在全国再次掀起了“铁岭工笔画热”,令全国美术界为之惊叹。
在2006年10月上旬举行的辽宁省美协成立50周年展览中,铁岭工笔画又有一幅作品获金奖,11幅作品获铜奖。2007年,王宏创作的工笔画《祥云》在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中获得最高奖——优秀作品奖;张策、李贵田等创作的《华露秋芳》、《清香夏日》、《竹马情》获得全国小幅工笔画重彩作品展优秀奖,作品《版纳情》获“中华情”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铁岭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在短短的十多年间能有这么多作品入选并获奖,这在国家级画展史上还是罕见的。
2008年4月2日,《铁岭2008工笔画展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36幅工笔画亮相上海滩,参观者好评如潮,再一次震撼了全国美术界。中国美术界大师级人物陈佩秋看过画展后,对铁岭的工笔画展给予很高评价。她说,“铁岭的工笔画现象”名副其实,“铁岭的工笔画现象”值得研究。
“铁岭工笔画现象”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优势、群体实力优势和艺术成就优势。
铁岭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雄厚的发展实力积淀。为滋生、繁衍、兴盛铁岭工笔画提供了天时地利优势,特别是铁岭市委、市政府把铁岭工笔画作为铁岭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铁岭城市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和大力扶持,从画家队伍建设到创作基地建设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为工笔画出画家、出名家、出精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在一座城市里,拥有200多位工笔画家,其中有20多位工笔画家在全国颇具影响,有10位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如此庞大的画家群,在全国极其罕见,在全国占有特殊的优势地位。
铁岭工笔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多,已被世人所瞩目。《中国艺术家新成就》丛书总编委会执行主编刘大吉先生在《铁岭工笔画简说》一文中称道:“铁岭工笔画群体成员是一批特别能出作品、出成就的美术实干家,当属全国美术界群体优势的楷模。”著名画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宋雨桂称之为“辽宁绘画界的骄傲”。
铁岭工笔画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三大特色:新、大、精。即:意境新、容量大、制作精。意境新。题材创新、内容创新、技艺创新。地域性、乡土味,特色十分鲜明。如张策的工笔“群鹰”被称为古今第一鹰,工笔“火鸡”,工笔“鸵鸟”,工笔“山花野草”等均开创了工笔花鸟画的新语境、新天地。容量大。即大气势、大制作、大画卷、大手笔、大情怀。诸如:《映山红》、《大壑之风》、《霜积秋山万树红》、《盛世·太平》等均为工笔画中的大作。新中求大,大众求精,精中求美。力求在大制作中“尽其精微而达高远”,如张策的群鹰之作《大壑之风》,其对高远意境的表达,精湛的造型能力,精致的细节刻画,精彩的绘画技巧,高度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境界之中,给人们精神美与艺术美的共享。刘大吉先生说:“这三大特色不但是铁岭工笔画地域特色的品牌特征,也在工笔画坛上具有独树一帜的表率作用。”
品牌就是战略,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魅力。借助铁岭的文化品牌,铁岭市政府与香港华南城签订了协议,投资10亿元,创建 “中国·铁岭文化博览中心。其中包括:“铁岭工笔画研究院”,将为铁岭工笔画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