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美术常识频道>>>笔中之冠:善琏湖笔传奇
猜你喜欢的文章 
 徽墨:千锤万杵 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宣纸的基本使用常识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如何处理油画风景中的前景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有哪些流派?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董其昌的眼力:闲雅享乐和艺术市场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以大观小”,看山水之法的绘画空间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看懂艺术展还需做功课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一幅隐居图,展现多种皴法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画家罗中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父亲》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古人山水画中的五点作画秘诀!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绝世孤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的价值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雍正妃行乐图 十二美人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中国书画盖印有讲究,了解其中的禁忌 / 编辑:天山云客 为您推荐  唐宋山水:自然的观照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 编辑:楊佳翰 为您推荐  欧洲油画中的“酒鬼文化”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美术学科唐代绘画知识点汇总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油画中各种油的使用介绍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如何捕捉光色变化的“印象”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工笔虎头的画法 / 编辑:画香亭园 为您推荐
     
笔中之冠:善琏湖笔传奇
 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发布:2008年07月30日 20时01分18秒   来源: 文明网    作者:   编辑:晓含   浏览:4144 人次 【打印】 【纠错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

    善琏古镇,地处浙北三大水乡古镇--乌镇、南浔、新市三镇的交界处,素有"笔都"与"蚕花圣地"之誉。

    据嘉湖方志记载,在清初时期,善琏的住户已达千户至数千户之多,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荣。千百年来,善琏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至今还有许多"湖笔世家"。汉、晋、隋、唐、宋各朝,湖笔业已较发达。至元代,以长锋羊毫为特色的湖笔成为我国制造笔业的魁首。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明、清时期,湖州是全国的制笔中心,一代一代的制笔高手,不仅将湖笔的制作工艺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整个江南的文化层次,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毛颖之技甲天下"

    湖笔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善琏湖笔的成名,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密切关系。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头一段整齐透明的锋颖。湖笔分羊毫、紫毫、狼毫、兼毫四大类,共280多个品种。制作工艺精细而复杂,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120多道工序,大体上分为水盆工和旱作工两部分。做水盆工、笔工们各守在一个水益旁,把千万根毛放入水中,精练细理,再按笔头锋颖长短加以分类,这便是"齐毫",之后从中剔除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然后再按毛的软硬性能进行笔头"造型",做成半成品;旱作工要经过扎头、装笔、择笔、刻字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其择笔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艺,笔工左手握笔,右手拿一小刀修削笔头,修去笔头中的劣毛和表层的杂毛,使笔和锋颖圆润,达到湖笔尖、齐、固、健的要求。

    千百年来,善琏笔业就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下来的,而在过去,和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善琏笔业的师徒传承也有着严格的规矩,师傅收徒并不局限在自己的家里,但必须是善琏本地人,直到民国的时候,善琏笔业发展到各地,这个限制才被打破。

    湖笔中最负盛名的有"玉兰蕊"、"兰亭散"、"右军书法"、"翠亨春"等。这些高档湖笔,再用红木、湘妃竹、白瓷或象牙做笔杆,是湖笔中的极品。     

    在湖州的湖笔博物馆,陈列善琏湖笔业一些传统的工艺用具。

    这些传统的制作工具,是中国湖笔博物馆从湖笔的产地善琏征集来的。水盆是制作毛笔的第一道工序,是理毛用的。这是切笔头的木墩和刀,这是贴笔头用的。这些传统工具看上去是这样的简单,而就是凭借这些工具,一代一代的善琏笔工制做出了中国最优秀的毛笔,其中的一些基本工具,今天仍在使用。

    在长期的制笔实践中,湖笔业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工艺特色。其中最能体现其工艺特色的就是它的传统品种--羊毫笔。

    羊毫湖笔在选料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要用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而且必须是山羊腋下或脖子下面的毛,因为这两个部位的毛很少损伤,可以保留完整的锋颖,锋颖是决定一枝毛笔笔头好坏的关键。

    王一品笔庄生产科长朱亚琴解释说:"一支好的毛笔,主要看锋颖的长度,锋颖越长,这个毛的质量越好,这个锋颖就像这支,就在这个上面一截,颜色比较深的那一段,我们行家的话就叫黑子,比较黑的。这支毛笔看上去呢,上面是黑的,黑颜色的,下面是白的,上面是黑的,用湖笔的话来说呢,就是湖颖,也就是锋颖。一支好的笔里面,顶上面就绝对没有杂毛,都要求要有锋颖的毛,才能写字。这样一支笔呢,就会抱拢不散,不分叉,顶上面不分叉。"

    这是制笔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水盆,一支毛笔的笔头主要就是在这道工序里基本成型的。

    制作笔头的关键,就是要把那些锋颖最好,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这样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笔,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这样细。动地挑选,"千万毛中选一毫",往往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

    对锋颖的讲究是湖笔在制作工艺上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有了锋颖,才使毛笔形成了一个刚柔兼备的笔锋,这也是中国毛笔和世界上其他软笔最根本的区别,中国毛笔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神韵。笔锋是中国毛笔的精髓,正是因为笔锋的作用,中国毛笔才可以在书画家笔下流转自如,产生种种的变化。

    文化学者胡小伟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这个笔,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一个核心的概念。首先讲这个笔法,那就是笔。另外比如讲腕、讲指,都是指执笔的部位,来使它产生或刚或柔、或瘦或肥,这种力的用途。还有在技法上,比如像被、像擦,都是和这个毛笔有关系。所以一支笔呀,作用于纸上,或作用于其他的书写绘画材料上,这一笔下去,它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多种风格,就是拉一条线,这个线中间,有断有连,有正有破,甚至墨分五彩,蘸着墨和水的中和,这一笔下去以后,可能就是一片荷叶,可能就是一片山水,就是明暗有别的山水,所以笔在中国人的手底下,那是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这样一种使用的功夫。"

  笔祖蒙恬的传说

    善琏湖笔业的历史相当久远,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传说中秦代的大将军蒙恬是中国制笔业的始祖,而且善琏人想念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善琏。那么蒙恬造笔是传说还是史实,中国的毛笔又起源于何时呢?

    蒙溪河在善琏小镇中流过,在一个美丽的传说中,蒙恬将军就是在这里,在一位善琏女子卜香莲的帮助下改造了毛笔。

    至今,善琏小镇中还建有一座蒙公词,词中供奉的就是蒙恬将军和他的夫人卜香莲。每年在蒙恬将军或是夫人的生日,善琏人还都要聚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祭扫仪式,以表达对造笔始祖的纪念。

    在许多中国古代的史书中都有关于蒙恬制笔的记载,《史记》中就曾提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但一些考古发现已经显示,中国毛笔的起源应该更早。

    据说,在毛笔制作工艺方面,战国时用兔毛,笔头扎在笔杆外面。自秦代后,笔毛开始纳入竹管内,在制笔的材料上亦作了改进,在用兔毛的同时,大量地采用了鹿毛和羊毛两种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笔头,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据传这种改进就是蒙恬首创的。

    相传,秦初年间,善琏还是一个小村落,村有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寺中主持和尚法名善真。一天,匆匆进来了一位中年汉子,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的气概。他向善真作揖道:"法师,我能否在庙中住宿几天?"法师见此人生得气宇不凡,就欣然回答:"壮士想借宿庙中,哪有不肯之理。"那人连连拜谢,一声长叹后说:"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我从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秦始皇,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作计较。"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蒙恬来到村西。突然,看见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蒙恬的救命之恩,卜家时常做些酒菜送给蒙恬,蒙恬总是婉言谢绝。倒是香莲心灵手巧,经常来寺中将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浆洗缝补,就这样,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羊毛在一根树枝上随风飘起,便顺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羊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文。来到香莲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羊毛扎在枝条上,用手将羊毛捋齐,用水蘸调了些锅灰,在白帛上写了几个字。感到比用刀刻轻松,但写起来力不从心,羊毛上沾有油质,很难落墨。

    蒙恬写后顺手将它搁在窗台上,不料由于用力过大,此笔却滚落到窗外去了。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石灰缸内。香莲拾起后,见山羊毛卷在一起,上面沾满了石灰水,她赶紧放到清水内,将石灰水漂洗干净,又拔下发髻上的铜簪将毛理顺弄直,拿进屋内蘸了些锅灰水来写,不想既流畅又顺手。蒙恬这才悟出了羊毛经过石灰水浸过能剥去油质的道理。

    湖州盛产毛竹和山羊,蒙恬和卜香莲将笔杆的原料改成竹杆,笔毛从山兔毛扩大到山羊毛等,还将毛笔头纳入竹管中。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实践,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蒙恬早有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莲一起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

    这以后,当地做笔业越来越兴旺,做出来的笔不仅尖、齐、圆、健,而且锋颖清澈,珠圆玉润,书写刚柔相济,应手从心。人们将环绕小镇的河改为蒙溪,还以"蒙笔生花"、"恬文抒怀"、"蒙氏羊毫"、"香水"、"香块"命为笔名,一直延用至今。

  书家共推笔艺

    在湖州这块人文荟萃的土地上,还流传许多书画家和湖笔的动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云游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一边临书,一边和笔工切磋技艺,用败的笔头足有五大竹箱,埋在蒙公祠旁的"晓园",他还亲笔题了"退笔冢"。智永圆寂时抱笔而终,笔工将他埋在"退笔家"旁。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纷至沓来,求书道、觅湖笔,竟将永欣寺的门槛踏损,因此不得不包上铁皮,这就是"铁门槛"的典故。

    湖笔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书画大家的推动,曾在湖州为官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苏东坡和湖州籍的书画大家曹不兴、钱选、赵孟頫、王蒙、吴昌硕、沈尹默等,都为湖笔的改良作出过贡献,同时,他们也依靠精美的湖笔,造就了辉煌的书画艺术。

    湖州市一家专营湖笔的百年老店王一品笔庄创建于清乾隆年间,也就是18世纪中叶前后,一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王一品笔庄一直是湖笔对外销售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也是目前中国毛笔行业中历史最久的一家笔庄,要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据说乾隆年间,善琏有一位姓王的笔工,每逢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的年份都要带上一批精制的毛笔,随着进京应试的考生到北京卖笔。有一年,一位考生买了他的一枝羊毫笔,应试的时候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考中了状元,一时轰动京城,考生们便纷纷争购这位善琏笔工的毛笔,称他的毛笔是"一品笔",而把他称为"王一品"。这位笔工回到湖州,开了一家笔店,店名就叫"王一品"。

    今天的王一品笔庄依然是湖州市一家有名的毛笔店,每天都有人走进这里,选几支称心如意的毛笔,其中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置身于这样一家百年老店,听着店员用一口吴依软语把每一种笔的妙处娓娓道来,不能不让人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悠远绵长。

    王一品笔庄保持着当年前店后坊的格局,楼下是笔店,楼上就是制笔的作坊。王一品笔庄世代相传,历经了沧桑变迁,但是2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秉承了湖笔的传统工艺,直到今天,王一品笔庄制作和经营的毛笔仍然是中国笔业中的精品,是许多书画名家、文人雅士案头的珍爱之物。

    作为湖笔业的代表,多年来王一品笔庄以他的信誉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不少书画名家、作家、学者曾到这里参观访问,并且纷纷留下墨宝,表达他们对湖笔由衷的喜爱和赞誉。

    王一品笔庄书记许丽华:"这份墨宝是我们浙江的沙孟海先生,有名的书法家,他在我们240周年的时候给我们题的词,他题的词就是:挫万物扫千军,意思是我们的湖笔是比较刚劲有力的,刚劲有力,那么这幅呢,是我们有名的启功先生,他在我们250周年的时候给我们题的词:湖笔自古笔之乡,妙制群推一品王,就是说明我们王一品的毛笔是比较有名的,这个一品王指的就是,一品王代表的就是我们王一品。"     

    民国以后,中国现代商业兴起,善琏人也走出家乡,把湖笔店直接开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戴月轩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家。    

    戴月轩创建于1916年,创办人就是善琏人戴月轩。戴月轩出身制笔世家,创办笔庄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制笔经验,而当时的北京城,这一文人墨客汇集的文化古都更为戴月轩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戴月轩经理于天营说:"从历史到现在,从有琉璃厂文化这条街开始,它和这些文人墨客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戴月轩跟这些文人的交往也是非常多的,从过去的像齐白石,齐白石很平易近人的,他和戴月轩是好朋友,经常他也作画,戴月轩的笔他也用,这样在用的过程中,就增加了对笔的沟通了,他用的时候觉得这个笔好用是不好用,是软了是硬了,他能够直接跟戴月轩来沟通,经过戴月轩接触这些使用者,接触这些画家书家,他对笔的这些性能了解的就更深了。 "

    实际上,当时的戴月轩笔庄成了善琏湖笔在北京的一个窗口,戴月轩笔庄把在北京得到的信息反馈到家乡善琏,根据书家的需要不断改良,从而促进了整个湖笔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戴月轩笔庄还一度为国务院办公厅专供湖笔,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用笔大多都是由戴月轩专供的,戴月轩为湖笔业赢得了一份特殊的荣誉。

    戴月轩经理 于天营:"解放以后中央办公厅,有一个叫张子明的同志,他经常到戴月轩来,为毛主席、周总理,还有一些国家领导人定制笔。每个月都要二三十支笔,一个领导人,用二三十支。国务院办公厅,比如国务院签什么字呀,这些来往的文件呀,都是要用毛笔来签阅的,所以当时用笔,量还是很大的。毛主席用的是一个是冬狼毫,就是纯冬狼毫小楷,还有鸡狼毫小楷。像总理也用鸡狼毫,还用纯狼毫,还有那个旋转如意。这些定制的笔呢,都是刻着定制的字样,就是戴月轩定制的,而且是精选的,为首长专做的笔。"

    当代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曾经说过,中国书画艺术的本质不是写意、不是线条,而就是用笔。 千百年来,任何一个初学书法或是绘画的中国人,最先学习的一定就是用笔。可以说一支小小的毛笔,蕴藏着中国书画艺术最隐秘的精髓和奥妙。

    作为中国毛笔的优秀代表,湖笔无疑为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代又一代的湖笔笔工,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辛劳和智慧,铸就了湖笔的光荣。

    时代在变,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在不断改变,今天,毛笔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但中国毛笔特有的神韵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我们相信 以湖笔为代表的中国毛笔,仍然会是未来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将作为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永远地继承下去。

上一篇 : 明清毛笔也难求   下一篇 : 明清名纸
  相关文章 (笔墨纸砚
 
徽墨:千锤万杵 成就“一两徽墨一两金”
文房四宝“管毫”之鉴:首看材质与刻款图
中国字画平尺之间的换算一览
藏砚赏砚
毛笔的使用与收藏
  热门文章 (笔墨纸砚
宣纸:历久弥新 古韵犹存
中国端砚
中国古代砚史中的澄泥砚
藏砚赏砚
宣纸制作技艺:纸寿千年有传承
     
相关评论  
 
用户名: Email: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250 请您先查看评论须知!再进行评论!
 
  ∷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    共0条评论,每页显示6条评论   浏览所有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20108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