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媳情
张斌《婆媳情》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儿媳妇刚给婆婆洗完头,正在梳理,爱孙举着镜子跑来说:“奶奶照照,看您有多美!”

欢腾的草原 窦玉贵

赶花儿会 韩复
韩复兰的《赶花儿会》,画的是一群土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去赶赴“花儿会”的情景。这是土族赛歌的节日,一年举行数次。每次择风景秀丽之地,男女青年歌手和成千上万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山头、树下、河旁、林间对歌,从清晨开始直至傍晚结束。

青藏铁路通我家 屈长星
屈长星的《青藏铁路通我家》,画的是青藏铁路通车。看,列车穿山越岭飞奔而来,铁道两旁藏民欢腾,他们手捧哈达唱起赞歌,跳起欢快的“锅庄”舞,还有的骑马从远处赶来,老奶奶手摇转经筒祝福吉祥。他们欢庆这通向幸福的天路开通。

喜报中央免了农业税 徐济斌
徐济斌的《喜报中央免了农业税》,画出中央英明决策深得民心。当刊登免税文件的报纸送来,田野沸腾,人们放下手里农活围拢过来,倾听读报。田野尽处已披朝霞,这曙光初照大地,正象征着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撒拉魂 祁永武
祁永武的《撒拉魂》表现出撒拉族青年的阳刚壮美。看,他们在黄河的惊涛骇浪里驾着羊皮筏横渡。那飞溅的浪花更衬托出民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书店的新顾客 乔应菊
乔应菊的《书店的新顾客》表现了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富足,感到必须加强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题。一对农民夫妇,来到书店书柜前寻觅着,他们想找科学种田的验方?还是出行旅游的指南?

希望 张海军

羊羔防疫 马有凤

粉荞花 党明汉

织地毯 扎西才让
当我置身于青海“湟中农民艺术节”欢腾的海洋,在县文化广场簇拥的人群中我欣赏到露天展示的200余幅精彩的农民画新作,顿时眼前一亮,振奋激动。再看身旁这些从四里八乡赶来参加自己节日盛会的农民,他们惊喜地凝神于画作,脸上泛出会心的微笑,这久违了的情景,令我发自心底地赞叹。
1989年湟中农民画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亮相,由于它展示了别有情趣的青藏高原藏、汉等民族风情生活而引人瞩目。时隔近20年后,它又以新姿突现,这并非偶然,它是在当地政府领导的倡导、扶持、呵护下,民族民间画家们勤奋探索创新的必然结果。它之所以这样动人有魅力,概括地说,就是它“内容好,形式美”。
湟中农民画新作内容好。画的内容题材具有思想性和精神内涵,反映着新时期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这里带来巨变。农民画家们既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他们亲历变革深知其艰辛,更深感变革后所带来惠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发自内心地要赞颂它,这炽热美好的情感都倾注在每一幅画里。这里,可画的内容题材不竭,好画不胜枚举。
湟中农民画新作形式美。画有好的内容,还需有美的形式,才能动人。画家黄永玉说:“画画的幸福所在,就是探索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套独特的方法。”湟中农民画家们是最幸福的,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语言,就是具有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绘画形式。这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蜚声中外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就坐落在这里,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遗产,这些成为农民画生长的沃土。他们在创作中吸收藏传佛教壁画、唐卡、酥油花、堆绣和民间刺绣、剪纸、皮影等养料,在吸收学习中不是学表面,只顾照搬挪用一些传统形式符号拼凑到自己的作品里,而是深入地理解它的精神文化内涵,了解其精髓,捕捉其内在神韵,研究它的造型法则和形式规律,悟得真谛运用到创作中。
农民画家党明汉的创作,就是学习传统创新的典型范例。他的作品《粉荞花》,画的是农民将荞麦秆用粉碎机粉碎成饲料的情景。这原本是很脏的活,他却画得非常美。特别是传统元素的运用,他把传统绘画及建筑彩绘的五彩云头(象征吉祥)大胆地用于画中。特别是粉碎机粉出的荞花,源源不断地喷出,占据着画面的主体,形成主要的形式构成因素,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既是荞花又是云头转换的艺术,有吉祥之意,令人欣赏玩味。而整个画面风格却十分统一。这是他把生活里的自然美,升华为心中的理想美,充分地表现出农民画家们在生活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非凡才智。
湟中农民画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内容是从深入火热的人民生活中来,美的形式是从学习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中来。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