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图库 | 网拍 | 展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会员名称: 填写密码: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发送注册邮件
翰艺佳画 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 古典艺术 书画鉴赏 论文赏读 中华文学 艺术名家 艺术部落
艺术资讯 书法艺术 雕刻艺术 美术常识 经典收藏 工艺传承 百科问答 历代名家 摄影部落
   
 欢迎光临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您现在的位置 您正在浏览 书画鉴赏 书画作品
 
《采薇图》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26日 09时35分03秒   编辑: 画香亭园   新窗口浏览    浏览次数: 4414
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如需转载本网内容,请您邮件、电话或QQ联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盗链,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归翰艺佳画及原创所有。
上一张图片 : 《月下赏梅》—陈枚   下一张图片 : 《罗汉图》
 
相关信息
《采薇图》
 

  【名称】宋李唐采薇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卷,绢本,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 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大约属李氏晚年作品。本幅有明人项元汴、清人吴荣光等收藏印多方。后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蔡之定、阮元、林则徐、吴荣光、潘霄汉的题记。《清河书画舫》,《汪氏珊瑚纲》,《佩文齐书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

  靖康二年(1127),金人灭掉了北宋,不仅活捉了徽、钦二帝,还俘获了一大批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这幅《采薇图》(见图)的作者,被后世誉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画家李唐。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金人虽生性粗犷却很注重文化修养,对于俘获的北宋文人只要学有所长,就会给予相当的礼遇,对宫廷画家更是待遇丰厚。据《金史》记载,金国宫廷“于秘书监下设书画局,又在少府监下设书画署”,在“裁造署”中也“有绘画之事”。以李唐当时的声望地位,在金国不仅可以衣食无忧,就连创作条件也肯定优于内忧外患、兵燹纷纷的北宋。可是,他却在去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了。逃跑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宋国臣子,他要忠于国家,他不能够为“外族”效力。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李唐舍命南逃的举动还是应该称道的。中华民族虽然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但金国对北宋的战争毕竟是不正义的。从李唐的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的立场和气节。正是因为他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民族气节,才会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子。于是,他创作了具有讽刺与警世意义的《采薇图》。

  这幅《采薇图》为绢本,淡设色,纵27.5厘米,横9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而去。多年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得到普遍推崇。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辛辣讽刺。

  《采薇图》画面的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最前端,或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比喻与写照。 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两行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大的岩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对而坐,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与叔齐。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长兄伯夷吧?此时,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着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往事。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现在看来,确有同感。

  李唐的人物画是学李公麟的,从这件作品的用笔上可以见到一些端倪,但更多的还是艺术成熟期的自家面目。人物的衣纹勾画用笔顿挫有力,线条硬朗干净,具有“折芦描”的意趣,笔势起伏跌宕,变化幅度虽不是很大,但动感强烈。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窥视出作者在运笔时那份难以平静的心情。古人说:“喜画兰,怒画竹。”李唐在这件作品中的用笔有些“怒画竹”的味道,心中的郁闷与对“投降派”的不忿随着笔势的游走尽情地宣泄出来。这幅《采薇图》就是一幅寄托着作者真实感情的佳作。在用墨线勾勒之后,作者又将画中人物的衣纹用淡墨再次勾勒,而后略加渲染,显得既饱满又富有韵味。这种技巧既新颖又传神。虽然这是一件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但山石树木却占有很大比例。山石以粗细不均的硬笔线条勾勒,而后在阴面与侧面用大斧劈皴表现出阴阳向背,笔势迅急沉稳,质感强烈,给人的感觉痛快酣畅。

  树木的画法颇具新意,那株松树只是用重墨粗笔勾出树干,然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松针在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繁华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在细节处理上,李唐也是颇具匠心。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尤为突出。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面,这或许是荒山之中人迹罕至的偏僻角落。它不在周朝的辖治之内,那么,这里的野菜、野果也不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了。摆放在二人面前的篮子和镢头是采薇的工具,作者着意刻画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更加突出主题,更使画中人物有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使构图更加丰满,画面豁然开朗。小溪的流动不仅使视野中的景物显得宁静、肃穆,同时也增强了虚实对应,作品也显得更加自然灵动。

 
相关图片
  关于书画鉴赏
      书画的鉴赏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少书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书画的时代气息多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影响,而又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有着莫大的联系,时代气息必然会反映到个人风格中,而个人风格中又蕴涵着个人气息。因此,当我们掌握了历史上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之后,时代气息就可以成为书画鉴定的一个可靠的重要依据。如两宋时期,尽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内有官不顾民,乡绅横行,外是西夏、契丹虎视眈眈,但这一切却未能阻止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起唐代仍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基础之上,宋代的文化艺术也走向了新的繁荣,其中便包括有绘画一项。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有《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大多数画作都是描绘人物、山水或花鸟,而书画作品的另外一个分别就在于有的风格严谨工整,而有的却是豪放挺拔。除了时代气息外,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另一个主要依据。个人风格是指某一画家的作品有自己的面目、风格、特点,这一点一般在画家晚年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鉴定者凭借这一点,常常无须见款识,便能够轻易判断出是出自何人手笔。大凡一个著名画家,在步入画坛之时尚未树立自己的绘画风格,多学其他名师的手法,在其不断的学习中吸取经验,久而久之,自成一体。著名画师唐伯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等,在早期以工细艳丽为主,画法继承了五代、宋人工笔重彩的传统,而进入中年后则变为水墨写意,到晚年后构图简括,逸笔草草。又如郑板桥擅长画竹、兰、石,尤精画竹。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如果一个人去刻意模仿 唐伯虎、郑板桥、齐白石等人的作品,终会因只做表面文章而暴露出功底浅、内涵少的缺陷。
     通常所说的款识也叫题款,是指书画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绘制特点及诗词歌赋等。款名有单款、双款之别,双款即另加上赠送对象名字。“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款识成为了构成中国画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所以,名款也是书画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画家的字体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特有的风格,如果有人想临摹,就会顾此失彼,形神很难兼备。明代文征明书法造诣深厚,临学精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小楷尤其精整。他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习钟睬、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严谨,笔锋挺秀,书体端正,早年师法怀素及苏东坡、黄庭坚、米带各家,融合变化,运笔遒劲流畅,自成一体。当我们了解了文征明书法师承、演变过程后,就可以根据名款的书体来判断年代早晚与真伪。除此之外,还可根据他不同时期写不同名字来判断作品的年代与真伪。文征明绘画质品甚多,鉴定真伪时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注意名款“壁”的写法,文氏兄弟三人,长兄名奎,其弟名室,文征明名壁,奎、壁、室均从土,凡写壁从玉写成“璧”者定为伪迹无疑。文征明在四十四岁之前均写“文壁”,四十四岁之后改用“征明”。
     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基本上由绘画、题字、印章三个部分组成。书画印一般都用篆书,先书后刻,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张大千三卜多岁之前的早期绘画,除了可从绘画、书体的风格鉴别真伪外,还可充分利用印章。他早期绘画作品所铃印章基本上为自刻,如“张季”、“张季媛印”、“大千’、‘阿爱”等。张大千进入中年后,自己所刻印章基本不用,只有个别早期印章见于晚年绘画作品中.如“大干唯印大年’等。他在印章中出现“季’、“媛”、“季媛”是他早期名字的显著特点。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张大千在画不同作品时,所铃闲文印也随之不同。 书画印在鉴别书画真伪时固然重要,但如过份依赖,也会误人歧途。只要我们正确对待书画印,就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由于时代不同,所以各时代画家所使用的纸绢也有所不同。当我们掌握了各种纸绢的恃征对于鉴定书画真伪有很大帮助。当我们以纸、绢为依据鉴定书画真伪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绢的质量有高低,绢画保管有好坏,不能简单地认为绢已发黑或残损就是年代久远的作品。对用纸也要注意,素白纸可以根据需要染色,可以根据需要做旧,切不可以为纸色发黄、纸已残破就是旧画。
     书画的作伪有完全作伪,真伪参半两种。摹、临、仿、造是指完全作伪,而添、减、割、拆则属于半真半假。绘画作伪除了完全作伪、半真半假外,尚有一种特殊形式——代笔。代笔是指画家请他人代为绘画,然后画家落上自己的名子,并铃盖自己的印章。当一个画家名声显赫后,索求作品的人很多,当画家应接不暇时,便请某人代为作画。尽管代笔属伪作,但被画家所请的代笔人也是画坛高手,所以就其艺术水平来讲虽次于真迹可也非同一般。这样看来代笔画又与完全作假有所不同。
相关评论  
您还没有注册登陆,无法使用评论功能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签写留言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媒体 | 加入收藏 | 邮箱登陆 | 设为首页 | 返回顶部
 
辽ICP备15017108号-1 本站总访问量: 13940477 人次
QQ:190942321 业务电话:0429-5949168 站务信箱:5949168@163.com
  版权所有:翰艺佳画书画艺术网 CopyRight © 2006~2025   www.chinahyj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查看网站公告